医疗机构都把防控当成了头等大事,很多发展大计被延后或者取消。据说,好多社会办小型医疗机构都没有开诊。正常开诊的医院,业务量也是大幅下滑。一场瘟疫,淘尽了无数风流。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在极端情况下观察医疗投资、运营和结果,或许是个不错的角度。
朋友们见面总是很关心地问到,怎么样?影响大不大?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影响很大。
病人有点害怕,非紧急必须,尽量不去看病。
一系列防控措施,尤其是医院线上挂号和限流措施使得病人去医院有点难搞,住院就更费劲了。
防控措施降低了有些疾病的发生和发作。比如,戴口罩降低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生。
总之,看病的人减少了,接诊收治也减少了,全社会的医疗花费减少了;防控是成功的,医疗机构日子是难过的。自然,自身不强的医院就不开诊或者勉强维持,期盼这场突如其来的yiqing赶快过去。
这是基本事实。
这个基本事实告诉我们,选择投资医院,不得不把这种极端情况纳入到可行性研究里。选择投资医院,不得不尊重医者责任和赖以存续的核心能力。选择投资医院,不得不清楚理解医院。无论你有多么豪横。100亿多吗?确实很多很多。但是,想要建成一个体量大定位高技术强的医院,可能还是有点少。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投资医院要这么准备资金:2/5用于建设医院,包括房子好了设备齐了人才到岗了,3/5用于建成后运营。比如这100亿投资,40亿用于建设医院,60亿用于建成后运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成这所医院。不这样就不可行。几乎都会不得不转手或者烂尾。
来源:医健行者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7 11:45: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6 10:23:2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5 11:07:14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2 18:21:4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2 14:13:4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1 11:58:24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