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企业有很多类型,大概都离不开一个标签:数据。有一类保险科技企业很像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比较低。那就是:可穿戴设备厂商。它们算保险科技企业么?算吧。它们是劣势更多,还是优势更多?本文想说的是发挥优势。
TIP1:可穿戴设备厂商的绝对护城河
可穿戴设备厂商希望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话,是不是为了筑高护城河?保险公司与可穿戴厂商们合作,出于类似目的。绝对的护城河在哪?并不在于今天与谁建立了基于明日计划的任何合作协议。而在于找到用户痛点,可持续、较低成本地提供体贴周到服务,不断加深用户黏性。做到这一点,任何市场经营主体都想与你合作,任何市场经营主体都不断需要竞争用户。
TIP2:拿到政府订单并珍惜进化区间
在有些地方,比如厦门“三师共管”、象山“健共体”,在起步阶段是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的,当然,长期看,可能为医保支付省下不少钱。可穿戴设备厂商如有机会渗透到类似模式中提供服务,有几点要想开:一是政府买单建设的钱,在运营阶段会缩水,且有不确定性;二是产品运营成本可以不断冲低、更低;三是有志气探索用户付费,开发多层次、体系的服务。
TIP3:做到不是硬塞给用户的好服务
政府买单,有可能出现买了不是百姓急需、青睐的产品。与保险公司合作,也可能浪费对方的商业抱负、预期。为避免这种尴尬,可穿戴设备厂商需要自发地想办法找到精准、效率的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者)。可穿戴设备厂商善于吸引年轻用户,借此渗透到家庭消费场景。惠民保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消费导流,可穿戴设备可为保险服务导流。
TIP4:跨界合作可破除重资产亏损态
举例:养老社区建设运营中,有重资产模式。行业里有亏损,但也还好,毕竟还有房地产价值。纯医疗保健领域、互联网医疗网络方面,保险公司应关注重资产模式的亏损风险。可穿戴设备厂商承担更多投入风险、服务风险,是一条可取路径。可穿戴设备厂商不应局限于产品现有功能,在此基础上适宜探索为医保、商保运行各环节赋能,提供技术及服务的帮助。
TIP5:有一类医生适宜转业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动态监测,只会越来越重要。但目前由跨界而来的工程师站台,由不辞辛劳的卫生经济学者呼喊,太没有效果了。需要有更多胡大一式的功成名就的医疗专家专门来做健康管理、医疗方案辅助决策。可穿戴设备中的人工智能贵在采集、初步判断,对于较高层级、较复杂的医学问题,必须结合诊断、服务的人力资源来保障。而瓶颈最关键在诊断、推断。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03 17:32: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