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双向两车道”:一侧是从药到病(健康保险);一侧是从病(健康保险)到药。前者相对简单、宏观;后者相对聚焦、微观。笔者认为:两侧的尝试必然相向而行,由碰撞出火花。共通的难点是:怎么找准费用结构、标准、可控预期?笔者认为:通过线下挖掘是较快办法。
二是现实抓手、未来落脚点。围绕医保目录、临床指南,是商业健康险从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原有基础成长起来的现实抓手。追求真实数据、数据库应用,是商业健康险应对海量数据、响应产品定制化的未来落脚点。我们要做的是:结构化(字段)、标准化(定制产品)。
三是摆清楚支付、监管。提问:商保对编码可靠性的容忍度?答案之一:商保无力与医保追比监管,可以强化支付的控制逻辑。比如:在线下真实世界,药品说明书仅供临床参考,并没有典型的强制约束力。商保作为支付方,把医生融进产品,请其列举成本、费用、责任。
四是摆清楚疏导、解决。观点:真正好的产品,胜在本底逻辑,其次是精算、管理。面对不同主体代表的利益博弈、行为导向去往何处?举例:过度使用资源的原因出在哪里?强行封堵,下一步何处受害?对专项问题,适宜人工寻找解决补丁。不允许道德风险,要做好条规。
五是摆清楚数据、服务。举例:为肿瘤设计商业健康险,理赔数据将认真体现疾病、靶点、状态,理赔数据是开始,进一步上溯,核保数据是开始。观点:商业健康险赔付服务的话,服务等级(档次、频度)不是缴保费就可以的,有购买升级服务的概念,购买与否凭自愿。
六是拆分目录、服务成本。观点:对商保目录区分核心目录、综合目录,主要判断标准是用量(属地化或互联网化的统计口径)。对服务成本,以病种全口径费用来看,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情况如何?在医、检、药、耗等构成要素中,尤其以哪个维度为主导?控费可行性。
七是费用预测模型及变化调整。关于调整,比如服务方案可变化、服务要素可调整。即使不变不调,商业医疗险应学习医保的板块式治理。具体包括:门诊、住院的报销政策差异;“两线一段”、支付范围及限制条件、有针对性地集中采购或战略谈判、对全客群进行精细划分。
八是保险公司“坐享其成”的可能性。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支付方,正面临医疗服务市场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化,在有需求、有效率的细分赛道上,很适合做大做强支付。观点:有两条渠道,一条以数据做武器,用产品冲入市场;一条以医疗合作做资源,用支付扩大影响。
九是回到费用、发病率。商业健康险产品设计,关心费用(取自治疗)、发病率(取自流行病学调查)。单纯从这两项看,整合起来就是医防协同。扩展到保险+服务去看,更大范围内,也是在运用医防协同获取利益空间。观点:商业健康险要做三医联动,战略地入股或入行。
十是最难和最简单的事。最简单的,是把现成需求包装成产品、品牌。比如医疗意外险,什么是医疗意外?保险产品来为临床结局增加保障、背书。在此基础上,链入更换用药、健康管理等。最难的,是商保对医疗服务直接或间接制定支付标准,使服务与价格一一有对应。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03 17:32: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