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19日,国家医保局举办了医保改革的启动仪式-----第一届中国 DRG/DIP 付费大会;这几天,各地市陆续也举办了地方的“医保付费启动仪式”,昨天我参加了鹤壁市医保局举办的启动仪式(12月30日)。
无论是DRG还是DIP,本身不复杂;通过大数据,把具体病人的消费额度转换为权重或分数。然后通过预算调整,将权重或分数授予“点值”,于是权重或分数就又变回了经济额度。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类比为“货比三家再付费”。【实际付费的值计算起来有点复杂,牵涉到病组均值(这是主体),医院系数,疾病风险系数,材料消耗等,为方便起见,下文以“均值”代称这个修正后的标准。】其实这也是此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初衷:目的不是省钱,而是购买“物有所值”的医疗服务。
这么个过程就能引领一个时代?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付费改革是这个时代的引爆点,不是全部。
医院处于医疗系统之中,同时还身处医疗市场之中。因为以“均值”为主体的付费方式,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医院就必须作出选择:控制费用,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病人来源。有充足病源的“高级别医院”,可以选择控制费用、调整利润空间。没有充分病源的“基层医院”,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利润、用低价来获取病源,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病源。因为医疗的需要不是普通商品,病人的需要是: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好一点,再好一点,再安全一点。不是简单的降价就能吸引到人的,但是明显的降价能吸引到“经济困难的病人”;有效的宣传,能吸引到“医疗信息掌握不全面的病人”。
当基层医院“不得不”选择牺牲部分利润获取病源时,那么该病种所在“病组次均费用”会被逐渐拉下来。逐渐下降的“病组次均费用”通过付费方式传递到整个医疗市场,对所有医院形成影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无限循环”、“必然发生”的过程。经过多轮的循环,其结果是:病人真的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这需要一个量变的过程。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技术分化。基层医院,通常情况下,技术能力不强,能从事的医疗技术也相对低端一些,那么构成上述循环的病种就必然是“低技术含量”的病种。这个结果也很清晰了:高级别医院在低端医疗技术上,尤其是基层医院已经能够开展的技术,伴随上述循环,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当利润逐渐消失的时候,高级别医院也会“不得不”弱化、甚至放弃“低端医疗技术”。技术下沉和分级诊疗逐渐形成,这是另外一个结果,也需要一个量变过程。
物美: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好,这需要技术提升、更需要医院管理能力;
价廉:前提条件是成本够低,成本低并且质量好,需要的运行效率够高,这也是医院管理能力的问题。
整体结果很明晰了:医保付费改革引爆了医疗市场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医疗系统内的“自动清洁”。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医院必须提供稳定的“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而实现这个目标,靠的是医院的管理能力,所以,这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启的是“医院管理”的新时代。
上述情况弄清了,医院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就很显然了。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9 11:24: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7 11:45: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6 10:23:2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5 11:07:14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2 18:21:4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2 14:13:4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