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专家们指导你如何开门诊和医馆,过去的环境里,专一 专业 专心,好不好,是好的!就如同我们的医馆里的中医师一样,要不要提高技术能力,专业的医疗知识储备能力,这是必须的,这是根基,是必须要有的能力,所以就组织医疗团队不段的学习交流,让师承不师承的问题,变成交流沟通技能会,那有精力一边去看病,一边做管理的,如果有,必不长久。
任何医馆门诊都是有组织框架结构的,这种结构并不是完全从中医专家的角度来开展的,因为技术的来源是有专家或者中医师把持的,但是管理的权限切莫给了专家,因为专家只是疾病领域的专家,而不是管理运营策划类别的专家,这是我给所有医馆门诊提一个醒。
我也有认识一个中医老师,每次聊天她都会把很久每一个医案拿出来,如数家珍,她也会自己深夜不睡,自己给自己,每天技术实施行为,进行查找不足,数十年如一日,这点医馆长自愧不如呀!现如今她也是小有名气的医者了,我对这样的医师充满了敬佩,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孜孜不倦,一边看病救人,一边不断学习进步,这叫专业精神。
但是每每自己开一家门诊,就是开不好,我就规劝她,如今的环境下也是有变化的,技术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了,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实质变化问题,是需要多角度的思考能力的,这就例如:有病的人会来看病,潜在的人为什么不来看病,看好了病,感谢你的很多。看好了病,不感谢你的人也有,看好了病不但不感谢你,骂你态度不好的人也会有,看好了病觉得花费多了的人有,也有害怕用这种方式来治病的人也有,你是不是觉得,治病是你的专业,而治人确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呢?
但是在我们这些人眼睛里,可能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商业机会的潜在市场呢?角度变化了,是不是问题也随之变化了呢?因为每一个人认识问题和所得到的结论都是不全面的,结果也就自然不同,不要执念与过去的专业,我们还需要静下心学习很多。
反过来思考,医馆要做的就是培养中医人不仅仅会看病,还要会看人才是,修正过去存在的只会看病不会看人的问题,也修正专家们或者老中医们应该学会讲人话,既然称之为病人是有了具体病情,对正常人的需求产生了影响,从而对一个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同时经济和家庭都产生了内耗。
我们看病人既不能当作正常人来看待,也不能当作正常人来看待,是因为每一个人的需求点不一样,有人乐观,有人情绪低落,有人烦躁,有人无助,作为医生来说,主业是看病,病治好很多事情就会消失,投资者切莫一股脑的把这个问题都给了专家们,要不然你会拖不动的,相反要学习管理好医疗团队,管理好医馆门诊养生馆,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医馆长的,只告诉最后一次。
这一点不假,但核心问题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医生的专业判断,就会忽略掉患者情绪的反馈,病因环境的反馈,倾诉情绪的反馈,身体病灶的延续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存在,这些信息的传递如果不被扑捉和回馈,一些关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属性就会激发出来,什么中药太贵了?治疗这个病会不会花费太高了?有没有别的办法?会不会是医生太贪了?如此等等的负面信息就会满天飞或者归咎给医生本人和某某医馆门诊。
而医生心理上也有说不出的痛,一边是病人期待好疗效的压力,一边是医馆或者门诊的生存这些都会成为医生的压力,所以很多时候医生学到的并非是医疗专业知识。也要熟知病人的当下情况,换位思考很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妇产科的大夫,她说话的状态就注定不会有很愉快的感觉疗过程,人人都可能都知道隐私的问题,她开口说话就一点,来!脱衣服,让我看看,可能在她的概念里里,是自己的看病时间概念,或者是只有病症的概念才能判断,可是她忽略了女性病的隐私概念,而同样的话,有个老师就做的很好,第一句话就是,科室门反锁上(门已经反锁着)没有,来!你到那个隔间把脱衣服脱掉,给人的安全感足够,提前考虑到女性对隐私的保护,也不会产生让别人抗拒感,这就是语言的不同之处,提前替患者思考过这个问题,两个人的对比结果,就这么出现了。
所以一家好的医馆是有适合自己配备的专家才是,调整好彼此之间的位置,专家们还是让他们只是看病救人是对的,至于管理运营的问题还是各自守好自己的专业吧,切记呀!小伙伴们。
作者及来源:今日头条—医馆长老徐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7 11:45: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6 10:23:2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5 11:07:14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2 18:21:4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2 14:13:4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1 11:58:24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