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上市公司宣布:
加速非医业务的剥离
据报道,2024年3月4日,光正眼科(002524.SZ)发布了一则消息称,光正眼科于近日接受了机构调研,董事会秘书参与接待,并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在调研回复中,光正眼科表示:2022 年,公司眼科收入占比已达 73%左右, 2023 年,眼科业务同比增速显著提升,规模提高,占营收的比重进一步提升。2024 年,公司将尽可能加速非医业务的剥离,目相关事项在推进中,但暂未达到可披露标准,达到后将在法定信息披露渠道进行信息披露。
这一应答,基本上摆明了光正眼科“剥离原有主业,进一步聚焦医疗业务”的决心。
据了解,目前已经在A股上市的光正眼科,前身为新疆光正钢结构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股票名称曾为光正钢构、光正集团,于2010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
在收购新视界眼科100%的股权后,2020年9月,公司再次更名,也就是如今的光正眼科。
近年来,光正眼科不断剥离旧有业务,同时又频繁通过收购、参股、出资设立多家眼科医院,加速聚焦眼科业务。
调研中,光正眼科表示,2023 年,公司进一步深化了长三角市场布局:崇明岛上唯一一家专业眼科医院新视界瞳亮眼科医院正式开业,明悦、明澈眼科等门诊也相继开业。
此外 ,公司还在持续推进病结构转型,收购新视界前,新视界屈视光收入仅占比仅 30%左右,收购后,公司推动业务结构调整,从白内障独大,转变为“以白内障和眼底病为基础,大力发展屈视光消费眼科”的思路,近两年来,屈视光收入占比已经提高到了 50%左右。
未来,光正眼科将坚持以白内障眼底病为基础、以屈视光为龙头,以眼表眼整形为突破方向的病种战略。顺应患者对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的趋势,重点推广飞秒白内障、屈光性白内障(高端晶体转化)等高端晶体与术式,从单纯的复明性白内障手术转型升级至高端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至于医院收购方面,光正眼科表示会考虑体外参股或孵化医院的培育,预计将北京美尔旗下的 5 家医院,在达到上市对规范性和盈利能力要求后,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体内。对于其他重点城市,公司会综合考虑自建/收购两种方式下的成本与效益情况,视情况选择具体布局方式。
由此看来,光正眼科不仅确定了剥离非医疗业务的方向,对“大力发展屈视光消费眼科”也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规划。
由于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对视光业务不够重视,民营眼科正好可以填补这块需求,形成差异化优势,这两年,屈光、视光等消费属性更强的业务,也算是站到医疗创投的风口处。在眼科医疗市场回暖期,成为各家医院工资打造的重点。
在2022年IPO时,华厦眼科和何氏眼科均募资约2.3亿元,分别用于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何氏眼科新设视光中心项目。何氏眼科表示,公司视光中心建设布局以辽宁省内及省外围绕以北京、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主,今年计划建设30家。普瑞眼科同样表示将依托总部儿童眼病与视光事业部,把视光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光正眼科的聚焦与转型,或许还要面对不少竞争压力。
全力聚焦民营医疗
多家企业剥离原有业务
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密集出台,不只是光正眼科,近几年来不少从事地产、零售业务的企业,正在剥离原有产业,选择全面入局医疗健康。
据悉,2015年,上市房企宜华地产开始向医疗健康行业转型,并将上市公司的名称从“宜华地产”改为“宜华健康”。2016年,宜华健康通过出售资产和转让子公司股权等方式彻底剥离了地产业务,从一个地产商转型成为一个医疗大健康企业。此后宜华健康买下江阴百意中医医院、昆山长海医院、杭州养和医院、杭州慈养老年医院等多家医院。
2021年5月,上市公司江苏澳洋健康公布重大资产出售预案,披露澳洋健康拟17.4亿出售化学纤维业务,全面转型医疗健康业务。据了解,澳洋健康的前身为澳洋科技,主营业务为粘胶短纤的生产销售。在宣布剥离化纤业务之前,澳洋健康已形成了以澳洋医院为总院,港城康复医院、澳洋护理院、健管公司、澳洋医院三兴分院、澳洋顺康医院为联动的布局,总床位超2000张。
2021年6月与10月,A股上市公司“永和智控”连续两次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暨关联交易事项的进展公告,宣布退出流体智控业务,聚焦业务于医疗健康产业,预计将不低于4.3亿元的交易资金,全部投入医疗产业。此前,永和智控已经收购了达州医科肿瘤医院和昆明医科肿瘤医院,还参股了西安医科肿瘤医院,新设重庆华普肿瘤医院。
资本市场对于民营医疗赛道的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也有企业选择退出
跨界办医注意这几项考验
不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跨界”企业“水土不服”,放弃医疗产业,回归原有产业的案例。
2021年年初,上市公司常宝股份将持有的山东瑞高 100%股权、什邡二院 100%股权、洋河医院 90%股权出售,相关公告给出的理由是“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资产结构,继续推进落实前期拟退出医疗服务行业相关事项”。
更早之前的案例,2014年,人福医药宣布公司未来3-5年将布局约20家医院。4年之后,也就是 2018年开始,人福医药先后出售其所持有的相关医院股权,并宣布逐步退出医疗服务细分领域。这也是药企尝试通过收购医院延长产业链,剥离医院业务的一个典型。
有北京市政协委员表示:“医疗行业有门槛高、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以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一些资本进来发展一两年后会发现与自身性质不匹配,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部分资本选择退出不是个坏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本开始回归理性,总体上有利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而对于希望继续耕耘医疗行业的跨界企业来说。“民营院长俱乐部”认为,大家还可以关注这几个问题:
一是保持投资理性,把握自身定位。在跨界之前,应当全面考察对接市场调性,看看当地居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把握住居民需求痛点,选择发展能与当地公立医院差异化发展的潜力项目,避免与大医院直接竞争。
二是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资金流动性,持续性为跨界办医公司补充血液。很多医院办不下去,和背后资金供给不足也有很大关系。
三是建立专业的医疗团队及管理团队,注重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不要让“外行管死内行”。现在很多医院都分业务院长和行政院长,行政院长主要负责医院的整体行政事务,包括日常运营、员工管理、预算规划以及与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等;业务院长则负责医院的业务方面,包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学术研究和科室管理等,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更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
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4 17:4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姬华奎 时间:2024-10-14 17:4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4 17:39: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4 17:22: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4 11:49: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10-14 11:19:4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