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感触:
医保部门对近几年剔除哪些药品,宣传比较低调。从各版本对比、一些数据库查询,可以全拎出来。
在国家医保局组建以后的医保目录调整以前,十几年的医保目录虽然没有大进,很多应该大出的情况也被压抑、停滞了。
伴随“442”,一些原来在省级目录里后来进不到国家目录的药,某种意义上,是最大的一次出清。
去年还是今年,在医保目录调整的文字表述里突出了医保目录剔除药品的依据,虽然口径比较粗糙,预示工作要动起来。
这是正本清源,类比挂网管理的支付运行情况,把“僵尸药”拿出去,将风险敞口关上,怎么理解?
一些“僵尸药”是有医保目录“户口”的,只要商业化促进生产、临床销售,不必经过医保谈判砍价,马上就扶摇直上。
特别是化药的通用名品种。澄清:“僵尸药”里并非都不是好药,也可能有当年被雪藏批文的情形。
当然,未来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也可能对具体厂牌的通用名药品出手,比如在医保基金监管、医疗反腐中发现了新线索。
当前,医保部门对上海第一生化、索马鲁肽减重等主要约谈或者敲打,未来做法可能让药企更紧张。
而社会关注医保目录剔除药品,旨在把紧张感也反推给医保部门。比如971在目录不在?这几年临床做得怎么样,等等。
感谢未名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7-10 16:29: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4 14:28:0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22 09:46: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6-19 14:39: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涂宏钢 时间:2025-06-13 13:07: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13 11:27:1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