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文借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三问重构民营医院战略:先厘清“到底卖什么”,再锁定“真正的买单人”,最后交付“顾客认账的价值”。文章用三个真实案例,示范如何收缩战线、错位竞争、升级体验,在红海市场中驶出利润新航道。
一、先问“我们到底卖什么”
很多院长把“业务”写成诊疗科目大全,结果资源稀释、品牌模糊。某高端妇儿中心曾叠加医美、口腔、体检,毛利率年年下滑。后来痛定思痛,把业务句压缩成一句话——“为中产家庭提供围产期到儿保的连续医疗与健康管理”。砍掉无关科室,把产房、月子、儿科发育评估做成闭环,三年收入复合增长28%,单床产出翻了一倍。
提示:写业务句时,用“为××人群在××场景解决××痛点”的格式,超过20字就继续砍。
二、再问“谁肯持续买单”
人口学标签只是起点,行为画像才决定钱包。一家地级骨科医院原以为“老人退变”是基本盘,结果数据挖出60%流水来自25-40岁运动损伤白领。医院立刻调整:
设备——引进关节镜、运动康复评估系统;
人才——挖角国家队队医;
时间——开出“晚8点前+周末”门诊;
渠道——与健身房、骑行俱乐部做联名卡。
一年后,运动损伤科门诊量增长3倍,客单价提升45%,老年科却并未萎缩,总利润增长52%。
结论:客户是谁,不是凭印象,要用账单、挂号、社媒评论交叉验证。
三、三问“顾客认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别把“价值”拍脑袋想成豪华装修或免费早餐。深圳某综合医院调研发现,患者最在意的三件事依次是:
① 医生肯把病情讲透;
② 检查、用药提前告知费用;
③ 复诊时段可线上预约。
医院随即做三件事:
全员医患沟通通关考核,不过关扣绩效;
在系统里嵌入“费用透明”弹窗,自费项目须患者二次确认;
开发微信小程序,复诊号源提前14天放出。
半年内,NPS(净推荐值)从23提到57,二次到诊率提高19%。
体会:价值必须来自患者原话,调研样本别少于月度流水的5%。
四、把三问变成循环飞轮
民营医院没有财政兜底,任何战略都需随外部变量快速迭代。建议每季度开一次“三问复盘会”——
财务、病案、客服联合提交数据包;
按“业务句—客户画像—价值清单”逐项打分;
得分低于80分的条目,两周内出整改试点;
下次会议先复盘试点结果,再进入新一轮提问。
把自查做成习惯,才能避免“战略一年一拍脑袋、执行三月就变形”的老路。
医疗赛道越来越挤,政策、资本、技术都在加速洗牌。民营医院唯一可控的,是比对手更早一点看清自己:业务聚焦一寸,客户深挖一层,价值再向前迈半步,就能在红海边缘找到属于自己的深蓝小湾。
(本文使用AI工具参与整理)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22 09:50:4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9 11:24: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7 11:45:1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9-16 10:23:2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5 11:07:14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9-12 18:21:41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