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管理核心从管控转向赋能。本文分享三个实战动作:用“情境式授权”精准放权,以“案例复盘会”替代批评,借“员工技能图谱”实现人才流动。旨在打造能自驱动的敏捷团队,让管理者从救火员变为点火者。
干了二十多年医院管理,我最大的一个感悟是:以前咱们是“管人”,现在得学会“经营人”。这可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思维和方法的彻底转变。光靠制度压着、考核逼着,队伍带不出精气神,更出不了战斗力。
今天就跟各位聊聊,我怎么用三个小动作,试着把科室团队“激活”。
第一个动作:把“授权”变成“情境式授权”
授权这词都说烂了,但很多院长一放就乱,一收就死。问题出在“一刀切”。
我们现在搞的是“情境式授权”。简单说,就是看菜下饭,看人授权。我跟各科室主任一起,把日常工作和突发情况分成“绿、黄、红”三个区。
“绿灯区”是常规业务,比如药品请领、排班调整,护士长或主治医完全自主决定,事后备案就行,我不问过程。
“黄灯区”是潜在风险,比如选择新的耗材供应商,需要科室集体论证,报一份简单的利弊分析给我备案,即可执行。
“红灯区”是重大决策,比如开展新项目、超预算支出,必须打报告,我们一起上会定。
这么一来,权责清晰了。员工在绿灯区里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而我,也从批条子的琐事里解脱出来,更能聚焦战略上的“红灯区”大事。
第二个动作:用“案例复盘会”替代“批评会”
医疗行业难免有疏漏。以前出了问题,往往是开批评会,追究责任,结果就是大家拼命遮掩,怕担责。
现在我们改开“案例复盘会”。核心原则:对事不对人,只复盘流程,不追究个人。
比如,最近一次患者投诉,关于术后沟通不到位。复盘会上,我们不是批评主治医生,而是把整个流程拉出来看:术后宣教单内容是否清晰?护士交班时是否确认患者已理解?医生查房时是否再次强调了注意事项?
一圈盘下来,发现是流程断了,不是某个人坏了。于是我们一起优化了“术后沟通SOP”,加入了护士确认签字环节。这样,既解决了真问题,又保护了员工的心理安全,让大家敢于暴露问题,而不是隐瞒问题。
第三个动作:画一张“员工技能图谱”,打破科室墙
人才是医院最宝贵的资产,但以前都困在科室里,流动不起来。
我们今年开始画一张“全院员工技能图谱”。不光记下医生的专业,还把每个人的“隐藏技能”挖出来:比如,哪位医生PPT做得特别棒,哪个护士有心理咨询师证,哪位行政是新媒体运营高手。
这张图有什么用?当医院要开展一项新服务,比如做患者健康教育短视频,我不用从外面找,直接从图里拉一支“虚拟项目组”:神经内科张医生负责内容把关,行政小李负责拍摄剪辑,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护士小王出镜主讲。
项目做完,团队解散,各回各家。这样,员工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发挥,获得了全新的成就感,医院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跨界创新的人才支持。
总之,管理不是把人管住,而是把人点亮。从“管控”到“赋能”,这三个小动作或许能给您带来一点新思路。
本文使用AI工具辅助整理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0-21 11:55:4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0-20 16:57:5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0-20 12:00:5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10-17 13:47:3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10-17 10:34: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10-17 10:24:04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