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改变医疗资源“倒三角”配置力度,目前政府下发通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在增加增强区域医疗资源的同时,用“鲶鱼效应”刺激推动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剩余劳动力”“下沉”,加快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增加提高基层医疗可及性,缓解大医院“战争状态”.构思之敏捷,设计之合理,让人拍手。然而,尽管政府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已明朗化,但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垄断、政府财政支持偏差与存在经营亏损可能,社会资本办医投资者仍疑虑重重,因为他们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大中城市,这选址与专业技术、品牌、形象等方面上,均难以与大城市公立医院抗衡竞争,若没有十分把握的话,极有可能将自己送上绝路,因此,即便是政府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但目前社会资本投资大中城市办医,形势并不乐观。笔者为此不禁要问,社会资本办医何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呢?
先看基层的医疗状况。以河南省原阳县为例,40万人口,除了三家中型私立诊所,目前民营医院为零,未见社会资本办院意向,且县医院、县中医医院之外的其他4家公立医院有明显颓废势头,但因没有社会资本投资,虽倒闭关门,却仍无迁建、合并、转型之迹象,仍是政府“包袱”,“倒三角”仍继续存在。笔者对县域年产值5000万元--2亿元5家企业调研发现,老总对投资在办医有担忧,尤其是城市办医,最大的担忧就是技术人员引进、专业水平和选址上,难以与公立医院抗衡;对政府来说,招商引资的方向是那些能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加工企业,而没有将引资办院作为年度招商引资的项目;全市的民营医院95%在市区市郊,唯有2家民营医院(其中有原国营企业职工医院改制)凭借专科突出还能收支平衡,有发展希望,而其他均苟延残喘。
那么,社会资本办医能否另择它路,探索一条有战略眼光和战术意义的路子呢?笔者认为,走“农村包围城市”、借用分级诊疗部署,截留庞大农村消费群体,不失一条理想的发展之路。
一是农村选址便利。政策明确政府部门不能在社会资本办院选址布局上干涉制约,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意向选址,同时,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日新月异,交通十分便利,这给某些偏远市县上马民营医院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是土地征用投资低,审批快。新乡市区每亩土地投资是县城区的10倍--30倍,县域有非基本农田可供选择,加上简政放权,土地使用审批比城市快。
三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新社区人群集中,只要选址恰当,民营医院即可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比如河南省沿黄滩区县乡均已列入搬迁计划,个别已开始建设新区,集中人口达10万人,但仍与市县医院有较远距离,需要中型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四是目前农村医疗资源短缺与农民对医疗需求的日益提高形成鲜明对比,使群众对民营医疗有很大的期盼性,同时也是医保的期盼的买单对象。
五是农村有许多中小型公立医院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日趋倒闭,社会资本对此改制能够得到政府及许多在岗人员的支持和欢迎,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满意度。
农村农民是庞大的医疗消费群体,是分级诊疗的主要服务对象,社会资本选择农村办医,有它一定的便利和明显的可行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不受城市公立医院的强力围攻而集中优势兵力到他们的实力薄弱的农村发展,从战略上先行一步抢占农村庞大医疗群体优势,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恰好符合政府医疗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决策要求,只要管理科学、专业实力农民可及,服务得到农民满意,在分级诊疗中发挥主力作用,就一定能在基层占居和稳固极有发展潜力的医疗市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社会资本选择农村办医,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不失一条。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
www.hxyj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