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首届医生集团大会上,主持人谭勇是这样介绍我的:接下来将进行我们会议的正式报告环节,首先我们要请出的这位,他在网络上的名字叫“医生哥波子”,实际上他是一名政府官员,也是中国医疗行业改革的一个先锋。
大家做第一个报告分享,有请。,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贵人。平时,我们经常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交友无数;交友无数,不如贵人相助”.因为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单靠事物本身是很难的,一定要有外部环境和各方力量的支撑,所以这也是举办本次大会的初衷。我想廖厅对中国医改和医疗行业的推动力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我们隆重地有请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先生。
在这次大会上,我的报告题目是《医生集团出现的思考》,有关内容已经在新浪博客上刊登,而且这篇文章转载率奇高。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业内的和业外的人都说:最近在媒体上又火了一把!医生执业状态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医改正在深入进行中。毕竟,医生才是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医疗是最为关键的节点。下面的内容是我在现场的演讲,是《医生集团出现的思考》的口语版整理,或是观点扩展。
在09年新医改方案颁布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讨论怎样使医生能够下基层。当时我有幸作为所谓的专家参加了“新方案”讨论会,我提出医生到基层不是要用“鼓励”来作为我们政策的主线,而是要把“鼓励”两个字变成“吸引”.很可惜,新方案并没有采纳我这仅仅的两个字。然而,两字之差,决定了我们的政策伦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6年的医改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就是医生仍然禁锢在旧体制里面。什么是旧体制?大家非常清楚。比如,国家要推医生多点执业,为什么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呢?因为现在仍然是在“单位”的篱笆墙内去思考墙外的那些事(包括决策者),所以怎么会有结果呢?
我一再提出:不要将医生多点执业局限在“多点”两个字上,它将会撬动、倒逼我们整个体制的改革,意义深远。从根本上讲,医生多点执业要冲击的就是现有的薪酬分配制度!其实,医生愿意如此劳累奔波吗?只有中国医生才会去“多点”炒外快!有医生反映“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多点”,实际上是习惯了“薄利多销”的旧体制,而且也给“多点”两字“误导”了。我之所以要力挺国家这项政策、力推多点执业,不是要求医生亡命地“挣外快”,而是要改变中国医生如此劳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与回报的现状。
目前,中国医生的回报无非就是“低的可怜的基本工资+高得‘出奇’的附加收入和灰色收入”.医生背上了制度的黑锅,忍受民众的骂声。这种状态也只有中国医生才“享有”.所以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推行医生多点执业,就必须促使其他各项改革同步推进。现在,福利逐渐社会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开,对公立医院扩张的控制越来越严厉,各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也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无一不是在推动医生多点执业。
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编制”.对于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的去留,据说仍在激辩。编制是什么?无非就是财政拨款的预制。实际上,公立医院早已失去“编制”的意义了,更多的是项目拨款。反而,不伦不类的“编制”制造了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甚至一些“编制”内的人只进不出,苦煞了院长,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对于这样的“体制”,为什么我们的决策者一边推行多点执业,一边却紧抱不放呢?
医生集团出现引起的思考
在医生多点执业处于如此尴尬局面的时候,一种以医生抱团行医的执业模式--医生集团出现了。那么,新的医疗集团产生会引起什么思考呢?就组织文化来说,院长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时代潮流的到来。
虽然医生集团是多点执业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不认为仅仅是“多点”这么狭义的判断。它是对执业人员执业状态的一种冲击--质的改变。何为“单位人”?与医院或医疗机构签约,规定不可为签约医院以外的第三者提供服务的就是“单位人”;或者经过“分配”入职的,享有体制内待遇的就是“单位人”.换言之,契约决定TA是否是“单位人”.
然而,不管我们是不是“社会人”,目前很多行医者已经冲出“单位人”的限制,“游弋”在单位之外。从目前的政策法规而言,这是一种违规行医。可是,这种“违规行医”却得到卫生部门和院长们的“默许”.再从第一个医生集团--万峰医生集团出现的时间段看,当时还没有公开提出“多点执业”.所以说,医生集团的出现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现在越来越多。
说到医生多点执业和医生集团,不得不结合当前的一个热词--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一个好东西,一直以来都在推行着,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就实行不起来,甚至导致居民、医生如此多的微词与抵抗呢?关键就是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推动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两者是对抗的。在这里,我先不谈政府的引导,而是从服务营销的角度去谈一下:
对于一个医疗机构来说,不论大小,无非与医疗质量和医保资金密切相关,而从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来说,无非就是人。如何使之有效地转动呢?不妨重温我的“分级诊疗三个原则”:
第一就是因势利导,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国家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而且是有标准的。因此,同质化的机构建设是不难实现的,关键就是我们的经营者(政府)有没有与麦当劳一样的经营理念:同质要求与保证。从组织文化上,首先给人们一种视觉规范,也就是走到每一家都感觉到质量是一样的,有信赖感。
第二就是放宽适宜技术准入的尺度,解放基层医疗机构。是否也把我们在国外看到的在中国实践呢?国外的技术准入也是非常严格,但是绝对没有像我们这样“根据医院的级别”来决定是否可以使用一种技术甚至使用一种药。现行的技术准入把重点放在“机构”而不是人和机构的结合,导致很多成熟的技术不能在基层实施。不可否认,我们看到了一种势头,国家已取消第三类技术的准入审批,这就给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使掌握技术的人在符合技术使用标准的医疗机构开展相应的技术?一句话,要改变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差劣的状态,就要“缺什么补什么”.这种“什么”包括了“药物制度”在内的、影响适宜技术在基层实施的政策障碍。
第三就是使医生成为自由人,使其价值不管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是一致的。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在相同的医疗机构都有不同的定价,如星期五看病是15块钱,星期三却是7块钱;在院本部看病是一个价,到了基层看病又是另外一个价。如此定价,医生如何流动呢?这就是政策性的知识歧视。
因此,实施分级诊疗,究竟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吸引医生下基层的机制,以及基层医疗能为民众解决什么?可又多了些什么阻碍呢?不开放的传统思维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击。
总的来说,医生多点执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医生执业模式,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既可以为有需要的特殊人群服务,也可以为基本医疗政策所利用。对于医生多点执业,我们仍需开放、开明、开窍。
作者:小灵 时间:2025-07-03 14:19: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7-02 17:43: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7-02 10:51:4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7-01 11:26:5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6-27 15:02:4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6-26 23:30:25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