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语言作为不良信息给人以伤害刺激,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还会加重病情或导致其他身心疾病。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语言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禁止使用不良语言。不良语言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直接伤害性语言
直接伤害性语言包括对患者谩骂、指责、讽刺、挖苦、威胁、压制等不良语言。这些不良语言可直接给患者极大的冲击,轻者使患者恼怒,重者使患者疾病加重。
谩骂。在护患沟通中,护士出言不逊。如骂患者“乡巴佬,真不懂事”,“满身臭气,真讨厌”,甚至谩骂患者为“老浑蛋”,称老人为“老家伙”等等。
指责。责怪患者或家属。如“怎么现在才来住院”、“怎么病得这么厉害才来医院看病”、“小孩拉肚子肯定是在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等。
讽刺。用含蓄的话指责、劝告或嘲讽别人,或用不恰当的比喻、夸张手法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嘲笑。如患者询问什么是“阿托品化”的表现,护士头一扬,说:“我告诉你什么感觉,就是初恋的感觉,脸红红的,心跳快快的。”
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别人。如护理人员挖苦爱喝酒的肝炎患者,“你再多喝点酒呀,肝炎会好得快些。”
威胁。用威力迫使患者屈服,对治疗不做解释工作,只预示恶果,威胁患者服从。如“打吊针时别乱动,否则药漏出来,皮肤烂了,我可不负责。…你不愿抽血,后果自负”。
压制。患者有意见或有要求不能提,如“你要有意见,就出院。…你有意见,到院长那里去提也没有用。”
(二)消极暗示性语言
护理人员有意无意的消极暗示性语言,可能给患者造成消极情绪。如果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护理人员解释又比较消极,就会影响患者的心情。如“所谓息肉,就是癌前病变”。
(三)不当的议论
一个人患病后除了心理变得脆弱外,还台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多疑。
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往往会留意医护人员的言谈。医护人员之间在患者面前对病情的议论,患者听到只言片语后便乱加猜测,井与自己病情联系,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0 14:10: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9 11:29:5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8 10:35: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5 13:44:0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4 13:44:5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3 15:26:50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