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上)

16年10月17日 阅读:10626 来源: 郭铭川原创

  当我开启这个话题之后,我突然想,也许应该问的,不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该问问“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那么我们索性把话题做大,来谈谈医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医生在网上回答人们的疑惑,到底该不该付费?


  我认为,医疗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信任!而互联网,在目前我国医疗体系不健全,医患互信严重缺失,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久以来,以药养医的畸形策略,让中国整个医护群体痛失了最宝贵的东西——信任!


  医疗最核心的价值,不是妙手回春,不是让人不生病,不是让人远离死亡,而是——信任。


  医疗行为的目的,是除人类之病痛。很多人会理解为,除人类之“病”和“痛”,然而并不是,实际应该理解为,除人类“病之痛”。


  生、老、病、死的循环,是不可颠覆的。无论医学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不可能突破得了这个循环。把医疗行为的最终目的,理解为除人类之“病”和“痛”,会让我国目前已经失去基础互信的医患之间,陷入冲突不断的恶性循环。这首先是源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然后是沟通交流的缺乏,在医药养医的畸形政策助推下,医患的基础互信彻底缺失了。然后对于患者来说,对医疗信息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


  建国初期,为了满足人民的基础生活保障,有限的医疗资源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按需分配,这是基于公共卫生网络的宏观分配。这样的分配机制,使有效的医疗资源实现了最高效率的运转,我们克服了传染病、流行病,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高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人均寿命逐年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基础医疗、公共卫生能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把临床医学桎梏于体制,仍然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发展医疗,无法满足不同经济层次的人们差异化的医疗需求。而把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混为一谈,使得医疗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继而就出现了以药养医,患者需要支付相当比例的医疗费用,并且同样是以基础医疗、公共医疗的模式输出,泥鳅黄鳝拉成一样长,穷人感慨越来越看不起病了,富人则感慨就医体验太差了,而医生的学习成本和技术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医生自身价值反而得不到体现。


  建国初期的医疗,是原始社会式的公有制医疗,以药养医后,医疗进入蛮荒时代。而合理情况下,医生的知识和服务,应该是有价值的,并且,其价值应当是高于冰冷的仪器设备的,但这些却得不到法律和政策的认可。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默认接受了医生的无偿服务,并给医护群体笼上层层道德枷锁。


  从昨晚上开始,我的围脖上,因为是否该为医生的咨询付费的问题,炸开了锅。我一个区区10万粉丝不到的微博小号,随便发个牢骚,一天之内,居然有80多条评论,5万多阅览。这还是在没有新浪官方账号推广的情况下。足见,现在关于医生价值认可的分歧,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类似的辩论,在@白衣山猫,@烧伤超人阿宝,@有一点理想的记者这样的微博大号上,更是激烈。


  网友说“从几块钱到几百块钱……我就是觉得跨度有点大。还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我们月收入3000的小地方平民,和月收入10000的大城市平民,这100块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可是网络是开放的,我们可能就是支付不起物有所值的医疗资源。”贫穷,是大多数人认为,咨询医生不应该付费的理由,也让老百姓产生很多无奈。但同样无奈的还有医生。


  当医疗服务达到某个临界水平之后,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已经很难实现广泛的预期健康收益,但却会让普遍人群付出高额医疗成本支出。理论上,公立医院承担的应当是基础医疗,但是我们国家并不是,我们国家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公立医院,于是这有从政策层面产生很多伦理问题——面对一个穷人,我到底应该为他服务到什么程度?


  #铭医说#


  互联网咨询应当是市场化的,受市场价格调控的。


  医疗本来就应该有市场机制、和公共基础保障机制两条路径,现在全国医生普遍被控制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搞得公不公,私不私,所有人都不满意。


  优秀的医生,应该要体现其应有的市场价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而计划经济,应该在乡镇、社区、贫困地区去充分发挥作用。这和付费咨询并无冲突。只有优秀的医生,通过市场机制脱颖而出,才能对整个医护群体形成一种良性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眼巴巴看着几个官僚靠药品、靠耗材发家致富,而兢兢业业工作的自己,却受苦受穷,眼看着高房价,生活在愧对父母、愧对孩子的无限自责中!


  你问@协和张羽屁大点个问题,起步价都要500元。为什么?因为想问她的人实在太多了,而她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她就可以通过涨价,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劳动收益,这样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另外,有了收费门槛的限制,工作的时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却增加了,然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就越来越高,形成的是良性循环。


  @协和张羽的例子,还有另外一个良性循环。她不是一开始就值500块钱1分钟的,她当年也穷过,也苦过,人家熬夜做科普,写《只有医生知道》的时候,付出多少心血,免费服务过多少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对于没有名气的大夫,你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首先,你得有实力,然后通过提供免费的服务,让人们认识你,知道你有实力。知道你有实力的人多了,自然,你的价值就可以得到体现了。


  当每天只有一两个人想咨询你的时候,你可以免费,当每天有十个问题等着你回答时,你就可以收费。当每天只有一两个人愿意花10块钱咨询你的时候,你就只值10元钱,当每天有几十个人愿意花10元钱咨询你时,你就不只值10元钱了。这样的机制下,我们的医生群体才会出现越来越多协和张羽,这样的机制下,那些默默无闻,热衷于临床的优秀医生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只有优秀的医生,越有钱,才能刺激更多优秀的人选择学医。这是对社会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数量是一两个,十个这么计算,为什么不是每天服务一二十个,四五十个?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市场机制的魅力。在公立医院,一个普通主治医师,动辄一上午要看几十个号。这些人大多就是来随便看看而已,也没指望你一个普通号的大夫能做个啥。但是就已经让大夫疲于奔命,根本没办法好好服务,服务质量几乎为“零”。老百姓不满意,医生也喊累。但是,在市场机制下,医生有选择服务或者拒绝服务的权利,每接一个单,他可以把服务做到极致,不光告诉你这个病可能是什么、确定或者不能确定、以及为什么不能确定、医生是如何思考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思考。而不是粗暴的给你开完检查,然后开药,最后一脸懵逼的回家。


  美国的私立医生,从来不会一天看几十个号,一天看5个病人,还得提前预约。病人从来不会闹。中国的医生,做了十倍于美国医生的工作,却拿着美国医生十分之一不到的收入,关键是老百姓还不满意,怨声载道,还打骂甚至砍杀医生。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能打骂到的,能砍杀到的,普遍都是身处临床一线的、思想单纯的、只会兢兢业业干活的医生。如果属于你们所谓的脑子够狡猾,善于捞钱的,“没医德”的“坏医生”,你以为你们有机会砍杀得到么?还说什么“好医生不该杀,坏医生该杀”,愚蠢,幼稚!


  医生被砍,被杀的时候,只有可能是在他无防备,正在为患者服务的时候!


  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北京顶级专家的挂号费50元,被黄牛党炒作到5000元,医生通过第三方平台,将挂号费公开涨价到3000元,断了黄牛党的财路。然后被某傻X投诉之后,上头打压下来,专家号继续50元,不再有第三方平台,黄牛党继续赚取5000元,这5000元和专家不会有半毛钱关系。


  而越演越烈的伤医事件,更是让许多80后骨干医生寒心。80后医生可以说是最悲惨的一代,蛮荒时代的“红利”跟他们没半毛钱关系,却要一起背那口“回扣+红包”的“医德锅”,刻刻苦苦学习、兢兢业业工作,却刚好有遇上高房价。而恶性伤医事件+艰难的生存处境,最严重的后果,还不限于此——学医,绝不会是优秀毕业生的首选,尤其对于家境贫困的孩子,学医,更意味着雪上加霜。


  张羽现在的挂号费贵了,很多人表示不满,因为人人都想看张羽,但是极少部分愿意付高价。她们会说“我没钱就看不到优秀的医生了!这不公平!”


  恰好相反,我认为这很公平。


  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下,才能生产和发现更多优秀的医生。只有这样的机制下,塑造和成长起来的优秀医生,才是纯粹的医生,而不是官僚。


  现有的畸形体制,埋没了多少优秀的,兢兢业业的医生?老百姓就算碰运气,遇到他们,也未必会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多么优秀负责的医生,为什么?就因为他不出名!他们往往更在意你是不是博士学位,有没有主任头衔。


  我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当年的医院,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医生(其实也不年轻了,我入职的时候,她就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本院的大夫都知道她很优秀,她在院内有很多粉丝,找她看病和做手术的病人,很多都是本院职工或职工的直系、旁系亲属。但是她不懂利用游戏规则,耽误了发论文,晋升职称,到40岁也没拿到“专家”头衔。有一个周末,我听护士接电话,好似有朋友要来看病,让推荐医生,我顺口说了,找A老师塞,她刚好今天门诊。然后护士很高兴,难得刚好碰到A老师周末轮班,于是给予推荐了。然后护士继续接电话:


  “嗯~


  她不到40岁的样子!


  对的,


  不是专家号,


  她是主治医师!


  ……”


  等护士挂了电话,我就说,你放心,你朋友绝对不会去找A老师的。她一定会去挂xx主任医师的号!


  然后我俩唏嘘相视!最后,果然,她那个朋友刚开始挂了A老师的号,都退了没用,换成了xx主任医师的号。


  有网友提:“付费咨询?能代替看病么?出了事儿谁负责?”


  是的,互联网医疗,不能作为看病的主要参考,不可能替代医院的诊疗,它只能作为一个知识、信息、资源的分享和交流工具。


  我非常反感有人一上来就问“我这个需不需要去医院看啊?”“我现在不想去医院,应该怎么治疗啊?”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当你已经明确觉得自己可能不正常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去医院,在医院有查体,有检查,有问病史,而如果你的第一站是互联网,那就只剩下问病史了。而往往病人对症状的描述,非常主观,参考意义非常有限,由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病人在叙述问题上,往往不着边际,不抓重点,存在很多无效沟通。


  而如果有线下就诊的基础,至少,网上医生可以通过患者描述的线下医生的处理和判断(开啥检查、用什么药、说什么话等)间接了解到很多信息。所以,网上咨询,其实不是看病,而是释疑,解除疑惑,缓解焦虑,科普知识。这一点,对于上网咨询的人们,一定要明白!


  互联网可以做咨询,可以做科普。医学科普,无论对普通大众,还是对于科普作者本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当医生,在学校,在医院用的那些知识,一直按部就班的用,很少去思考背后的逻辑,这是现代医疗极大弊端。而医学背后的逻辑实则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思考背后的逻辑,把生硬的医学知识咀嚼之后,转化为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的科普,不仅仅对于普通大众有益,对于医生群体也有益。一方面,写科普的人,脑袋越来越清晰了,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专业水平提升了,而这种专业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接地气的,是直接服务于患者得;另一方面,有能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医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大夫按部就班服务患者一辈子,其实也没把很多逻辑理顺,他们也能通过阅读这些科普文章,让自己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


  科普,和学术是两条不同的逻辑线。做科普其实对人的临床实操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做好科普,要和做科研一样,查文献,查资料,你需要确保最大限度地获取足够多足够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具备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问题不仅仅是要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还要形成从基础、到病理、到生理、到治疗的画面感,你要能准确解读这些知识,并将其转化,也就是要吃得很透,透到吃下去的是肉,吐出来就是氨基酸的程度。做科研也要阅读很多文献,但是只需要你自己知道你吃下去的肉由哪些氨基酸构成就行了,并不需要你以氨基酸的形式吐出来,但是科研重要的是科研设计,科研方法,还有,你需要补充很多和临床关系甚远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知识。所以,相比之下,科普的应用性会高于科研。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虽然现在转化医学风生水起,转化的周期在缩短,但是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并且刚刚转化的成果,往往是不成熟的。


  而科普的质量评估,很多人会觉得没谱,尤其是百度竞价催生了大批伪科普文章,让人们对互联网科普失去了信任。其实,我觉得也并没有那么难,正确的思维逻辑,优质的科普文章,不光是普通人阅读不费力,也很容易打动同行。一篇被同行广泛认可,并获得转发的科普文章,其可参考价值一定是比较高的。在这方面,@好大夫 @丁香园很值得人们参考,因为混迹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医院专业靠谱的医生,并且是开放的平台,里面的资源通过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均可获取。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814阅读

侃2024年度沪惠保:“八王议政”“野村水母”、各显灵通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26 17:51:20 文章来源:原创

1450阅读

《“120”搬运病人是情分还是本分》读后感

作者:胡晓翔 时间:2024-04-26 17:32:28 文章来源:原创

1054阅读

医保行政处罚全解析:5大时限、3大流程与3大最易争议环节,医院需关注!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4-04-26 11:31:12 文章来源:转载

1500阅读

心脑血管病诊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家医疗集团做到了全国前列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6 11:10:59 文章来源:首发

747阅读

慢病管理的挑战:并不在支付,而在可经营运营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26 10:38:13 文章来源:原创

998阅读

除了六大部门,这个神秘“第七部门”也在监管医保基金!医院务必警惕!

作者:晨晓 时间:2024-04-25 17:20:22 文章来源:转载

简介
若水医生妇产科特聘专家,医生自由执业的探路先锋,搜狐健康金牌科普作者,今日头条健康类科普作者,中国早产儿联盟认证妇产科专家,妈妈圈、宝宝知道、大姨吗等认证妇产科专家。郭大夫不止会做手术!个人微信公众号:gdfkpsj(公众号名称“郭大夫科普时间”)『需要改变的不是疾病,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