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整形美容服务市场已经初步完成启蒙阶段,在过去五年表现出高速崛起的状态,医美案例数与医美注册医师队伍的扩张速度均处在世界前列,市场复合增速达到24.8%。
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大约有5000家活跃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市场规模500-1000亿,近几年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而从2016年至今,医美行业的投资、并购仍在加速。
一、高速发展的医美产业
2001-2016年间,中国医美行业共发生起302并购事件,并购总金额680.6亿人民币,平均每笔并购金额耗资2.25亿人民币。2001-2010年的并购案例总体数量少,却有几起大型并购案,行业仍属于发展期,而在2011-2016年,并购热潮开始发展,并购案例增多,且并购金额不断攀升。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中,华熙生物、双鹭药业、冠昊生物等都有布局玻尿酸相关业务,此外,器械、皮肤用药以及美容机构也都是上市公司布局的热门方向,仅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就多达13家。
近日,房地产上市公司苏宁环球宣布收购天大医疗90%股权,天大医疗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医疗美容; 2016年7月,苏宁环球公布新一轮“去地产化”的转型战略时,宣布成立了一只50亿元专注医美领域的并购基金。与此同时,已接连收购了6家医美企业的朗姿股份也宣布再次出资5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朗姿医疗,该公司也专注于医疗整形美容产业领域。
快速增长的医美市场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窘迫的盈利难现实也催生了对资本的渴求。
国际来看,投资案例以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主。复星动力基金2.9亿美元并购以色列皮肤科激光医疗设备公司Alma;德国Merz药厂6.6亿美元收购美国一个新成立的超声美容设备企业,即使其年营业利润只有8800万美元。产业上游拼的是技术、人才,利润附加值都在上游,但是规模端在下游,这是未来医美行业一大投资机会。
二、行业危机
在国内医美产业链中,以微整形为例,上游药品、耗材及器械生产商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售给各类医美平台服务商,然后医美服务商以药品、耗材费用+手术费用的方式将产品售卖给消费者。流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上中下游每个环节都暗含玄机。
曾有媒体报道,在整个微整形价值链条中,上游的供应商分成18%-22%,代理商分10%-12%,导流服务商分50%,美容医院分16%-22%。如果这个分法是真实情况,那被上游供应商和美容医院吞掉的利润未免太少了点。
实际上,医美服务行业净利润整体下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换句话说,这些整形美容机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赚钱,并且越来越难赚。
调查发现,整形美容机构一般以广告、搜索竞价、美容院导流、APP导流顾客,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销售和获客成本太高。目前国内美容机构从大的营销渠道获得一个到院客户的成本在2000元以上,而平均3个到院客户才能成功转化成1个消费客户,所以成功获得一个消费客户的成本在6000元以上。因此,美容医院70%的资源用在获客上,其中营销渠道占50%,销售费用占20%。
高额营销成本导致国内美容医院盈利能力差,平均净利率在10%以下,很多医院处在盈亏平衡甚至亏损状态。这样的现象在爱美客招股书中也可以发现,推高终端售价的主要因素是高额的营销费用。
再从医美行业上、中、下游横向分析,上游厂商因行业监管相对规范,产业相对集中,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但是中长期看,中下游终端整合提升空间更大,未来有可能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