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目前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的主体机构,经历1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公立医院开始出现剧烈变动。移动医疗、分级诊疗、医联体、药品零加成、严控药占比、地产资本涌入医疗行业纷纷涌现,或多或少都造成一定冲击,当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之后,公立医院未来会怎样发展?以下是结合目前的形势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带来一点思考。
资源下沉到基层
目前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三甲医院“门庭若市”,其他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过去十余年间,从机构数量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居民诊疗过程中扮演了更少的角色;从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的角度看,未来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在提高使用率上仍有较大空间;从诊疗人次角度看,过去近十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慢于平均的医院水平。
目前基层医疗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新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希望未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优化,配合分级诊疗制度,促使优势医疗资源下沉。
慢病管理成为重要业务
无论是从医院日常业务量还是从数据显示,我国的死亡率高发的疾病由以传染病为主过渡到慢性病为主。作为中国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已成为医院的重要业务,未来必然也会在这一块投入巨大力量。
不过由于慢病的病征,公立医院未来更多会提供以预防+科普为主的诊疗模式。
医院管理出现重大变化
我国目前医院管理往往是技术型人才的管理,随着医药业务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医院管理必然从目前的技术型人才到专业化人才的转变,通过职业经理人、第三方托管,进行品牌,技术,管理的注入,都有可能。
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医院的科室也随之增加,大一点的医院科室达到几十个。科室的增加提高了病人就诊的针对性,但是很多疾病是综合性的,需要多科室的参与和配合,跨部门协同成为日常。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的进步,医院也需要跟外部保持同步,即开放性增强。医院必须对外部技术进步保持敏感,才能利用科技为医疗服务。
公立与民营“各司其职”
在目前,无论在就诊人数与技术力量方面,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这差距正在缩小。
民营医院已经在国内医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加上政策层面的放开和支持,民营医院在中国医疗行业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那么未来中国医院的格局很有可能是:公立医院做综合,私立医院做专科。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做高端。
历来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的要求都是“保基本”与“强基层”,可见保证居民基本医疗需求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底线,这意味着未来不论我国医改政策如何调整,都会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满足。
收费受到国家管控,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太高,但是同时受到国家的补贴,因此公立医院是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而大多民营医疗机构选择盈利性领域,可以自由定价,这样就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即高端医疗。
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专科连锁”和“医疗集团”,这对医院增加规模优势,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成本议价能力有所帮助。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