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发现医美行业里一些有趣的现象:
但凡好大喜功,喜欢轻信成功案例的老板,结果都被骗的悔青肠子;但凡拍胸脯开支票的经理人,最后总会有人为他们吹过的牛逼埋单。
进入2019年以来,中国民营医美乱局、烂局尤胜于往年。尤其进入五月后,医美行业巨变,各地开展联合执法,对民营医美违规医疗行为的严打行动,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知名学者黄石头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当下的中国医美疯了,发高烧了,得重病了。既然是病,就得治。中国医美病了,确实需要猛药来医治。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或许五月的扫黑除恶这个严打风暴,就是让很多还在持续想投资医美的跨界资本清醒的一剂猛药、一剂良药。
虽说是行业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但坊间最常听到的却是医美赚钱难了,机构生存难了,医美人才荒了。人才在找企业,企业也在找人才。信息的不对称,是很多企业和人才错过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市场越来越乱,门槛越来越低,机构越开越多;一方面,人才供不应求,人心浮躁不堪,高薪低能的配置,让更多进入市场的小白们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一方面,老板们都想找个靠谱的CEO;一方面,经理人们都想找个靠谱的老板,整个行业却貌似都不怎么靠谱了。
在医美机构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摆在所有医美机构面前的难题是:不管是花年薪十万八万聘请的低廉工资总经理,还是五六十万甚至数百万高薪聘请的著名医美执业经理人总经理,都无法对结果负责。也就是说,不管公司是亏钱还是赚钱,CEO的工资照拿。做过企业的都知道,如果帐面上亏损,每月的10-15日,到要发工资的前几天,老板就会如坐针毡。
医美大机构的CEO动辄年薪百万,总裁级别甚至高达数百万年薪,中型企业也达到三五十万年薪,现在即便聘请一家中小医美机构总经理,没有个二三十万年薪,老板们还真的不好开口。
医美人才荒不是今天才有的,也将会持续下去。早些年我就提出二三线城市中小型医美机构面临人才尴尬的问题,并开始构思如何解决这个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这期间,也曾有些集团化的医美机构在做自己的教育平台,但貌似没多大成效。更有一些做连锁加盟的机构,也瞅准了这个专业人才稀缺的市场间隙,开始忽悠一些小老板们做加盟,并承诺品牌输出、技术输出、运营管理输出、人才输出,开了一大堆支票。最近1年多,市场反馈信息,加盟机构良性运作的几乎没有,成了那些始作俑者口中的死店概率。
对于医美机构人才匮乏,流动性强的问题,禾丽医美老总李佳恩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进入医美行业的第一个老板,原来在武汉来讲是属于很有这个优势的,应该说是排在前几位,但是现在他的企业已经做倒了,就是这样的,已经有一批前面的,这样的一些经营者都倒下去了,所以我们在看这个时代,说是逐利也好,还是什么也好,他其实都是很短期的,现在我反而就会在经营当中更关注,当下这一刻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这一刻我们的念头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那方向是什么,方向就是。每天在集团也好,在医院也好,在沟通的是什么?就是成长性在哪里?每个人的成长性在哪里?企业的成长性在哪里?
其实利益作为驱动的很多,我们很多的企业来讲的话,他其实也就是缺乏安全感,他缺乏对他的成长性的,明确的指标。那么他会认为利益就是我的成长的指标,如果我有这么多的收益,说明我的成长来的更快,我是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他才会这样子去疯狂。但是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有也不能说叫初心吧,也不能简单说是初心吗,如果能够有良知、有真心、有真诚、利他之心,这样的是这样的话,他就一定能够走得远。这样,别人说你和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模式,什么各方面的这种冲击啊,变化呀,还有人才的流失,我觉得这些放到时间这么长,10年20年50年,这个过程当中这都不算什么。”
十年前,我提出跳出医疗做医疗的理念,做局中人,更做旁观者。身在其中方知其中滋味,置身度外才能冷眼旁观。如今,叫醒机构老板的可能不是梦想或闹钟,而是各种噩梦般的难题:广告失效、客单价不断走低、渠道捆绑、“模式”医院“打劫”、税务倒逼、团队跳槽、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市场竞争白热化、运作模式老化失效、利润持续下滑等等。
前几年,我曾讲过医美倒闭潮已然到来的事情,或许因为过于前瞻和“危言耸听”,很多人不以为然。现阶段很多医美机构举步维艰,已经成了业内公认的事实,一些老板们还希望别人给画个大饼,满足下自己的虚荣感,如吹起的气球禁不起一根牙签,一刺之下立马会一泻千里。
一位外地的医美机构老板来深圳寻求解惑,与之交流到凌晨,离开之际,对方很认真的问我:你觉得我们还欠缺哪些呢?给点建议和意见吧!
我委婉告之,你们已经很好了,只是摔的跟头少了点,没事的时候可以到大城市走走,多与国内一些优秀的同行们交流和互动。
我曾跟一些机构老板聊过,不要以为自己有个机构就牛逼哄哄的,机构开起来,就是你开始傻眼的时候。怎么活下去,才是最现实的问题。貌似很多老板,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很多时候,一个选择的开始即意味着结局的到来,选错人的成本远大于市场试错的成本。如果你总想在专业人才上省钱,那你一定会在市场上交更多的学费,最终会为自己的聪明再交一次智商税,这是死律。
因为没有人会告诉你,虽然做老板的门槛越来越低,成长的学费却越来越高,还永远没办法毕业。
来源:贺华煜先生
作者:袁昆 时间:2024-10-12 17:22:3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2 17:18: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2 17:07:2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2 16:55: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4-10-12 15:04: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2 10:08:4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