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所谓的家长式决策,到知情决策,再到现在的医患共同决策,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面对未来医疗的发展,患者如何做出“最好的抉择”?业内相关专家齐聚一堂,从科技、人文、生死观等方面,共话“医患共同决策”。 以前,医患之间是家长式的关系,患者完全听医生的,“我说什么,你做什么”。而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获得服务和知识越来越方便。人们就医之前,往往会对疾病知识进行检索和初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患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对等关系,医患更像合作伙伴。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余可谊指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患者的整体人权意识也随之有所增强。医患关系的“一次性”关系也在逐渐改变。几年前做主治大夫时,大部分患者来看病都没有随诊,看完就走了,这种医患关系就是“一次性”的关系。现在,患者在找医生看病之前,往往先通过网站、微博,对这位医生有所了解。患者慕名而来,医生也不好意思“板着脸”,医患关系在诊疗过程中就成为了朋友。之后长期的随访工作,让这种医患关系更为融洽和稳固。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分子遗传实验室负责人顾卫红指出,自己在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有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我国绝大多数的患者对医生过度依赖。比如,遇到有些患者,吃了多年的药,在门诊看病时,他却说不出药的名字,只会简单地说“我吃的是白色药片”。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了解患者吃药的反应,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很多时候,医生并不愿意去“做家长”,但是患者过度依赖的状态,使得我们目前的行医模式难以改变。谈到未来医疗,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个词——“颠覆”。或许很多医生会心里有所抵触——医生没想“当家长”,为什么要颠覆?未来医疗中,我们不是质疑医生的价值,而是要解放医生。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胡大一指出,现在,从医疗服务模式到信息发布,都是以医生为主导,患者几乎没有话语权。他既没有权利参与决策,更重要的是,他也没有能力参与决策。而未来,我们需要把决策权给予患者。医生需要跟患者交流、互动,尊重患者的感受,和患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和患者沟通,这才是治疗的真正方式。未来医疗要体现患者对健康和疾病的话语权,其次还要使患者对自我的疾病管理具有信心。我们习惯性与病为敌,不与病为伴。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带病生存。西医容易对生物技术产生崇拜。曾经有人说:“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但在未来医疗发展中,医生应当带领患者学会和疾病为伴,而不是与疾病为敌。
有道是,知易行难。“医患共同决策”也好,医患双方的体谅也罢,仅仅依靠双方的道德素养提升和法治的约束力显然远远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观念转化为制度、理论转变成实践、体谅落实到行动,终究离不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药生态的改良作为后盾和支撑。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3 17:12:0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3 17:10:2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海军 时间:2024-12-23 13:35:2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2-23 11:10: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3 11:09:5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3 10:40:5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