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和机构进入医生IP领域,可能跟以下3个因素有关:
1、大健康市场规模和前景不容置疑,而且正处于初步发展期。
2、医生在大健康市场领域的角色非常关键,可以说,没有医生参与的那不叫大健康。
3、互联网大厂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百度、阿里、京东、腾讯不用说,字节跳动、快手更是更是火急燎燎的一头钻进来,特别是最近百度以2亿元领投健康科普和医生运营平台“有来医生”,激发了大家对健康内容赛道的热情看好。
但这个时候,作为行外人士跑进来想从医生IP切入分一杯羹,我个人是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有:
1、不了解医疗,更不懂医生群体,其实大家去看看那些烧了几十亿的互联网医院就知道,也没找到正确的模式。
2、没有线下医疗机构平台做支撑,靠医生IP来输出健康内容做连接进行变现,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了。从微博到头条再到抖音,其实医生IP已经走过多年,虽然高潮还没到达,但机会可能不再属于弱小的个体和机构。
3、科普内容和人设升级,成本大涨。记得2018年,就是随便抄点医疗健康知识发到头条,都可以做火,如头条上有个叫武医XX的,一个体院学院散打专业的,哪里懂医疗,拿本穴位按摩书照搬,说按哪个穴位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做成了大V,跟人设和内容质量毫无关系,跟先机和坚持有关。
但现在,你想打造出一个医生IP,内容必须有用有趣外,人设还得有独特点,说白了,医生不再是医生,而是跟别的领域的网红一样,得敢破圈卡位,这可把95%的医生难住了。
如果现在一定要进入医生IP或者健康科普内容领域,个人建议:
1、团队成员里面最好有一个是懂医疗和医生的人,没有的话尽快去找。但不要被一些假象迷惑,我最近加了一个群,里面都是想做医生IP的医疗圈朋友,但能说的上懂医生、医疗、IP三者的寥寥无几。
2、要深度理解客户对健康内容的需求。如科普内容是否能打动客户?做诊疗案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起客户关注,哪些因素会加速客户对IP的信任进而缩短变现环节。
3、选择细分赛道。不要什么领域都做,签了10个医生,结果有妇科医生、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疼痛科医生等等,基本上等于找死,你得聚焦一个专科或者病种,如不孕不育、儿科、妇科、疼痛科等。
4、KOL+KOC结合。我个人建议弱化医生IP,强化KOC,具体原因就不说了。
5、产品主导、诊疗顺带。很多医生MCN机构是收药企基础服务费来运营医生的,基本上没什么变现能力,有些会接点广告,其实健康领域IP真正能大变现的是产品,其次是诊疗。所以你们做那个细分赛道,就要事先规划好产品,想清楚怎么做内容才能更好的转化到产品变现上来,同时又带动了诊疗变现,这是有技巧的。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25 10:04: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23 17:15:4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1 11:01:1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21 10:48:3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19 14:14: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18 09:51:5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