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中医学及传统文化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及其他传统文化特色,有别于现代心理学的新兴学科。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身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传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中医心理学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中医心理技术通过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与社会相关机构近二年多的共同努力,也于2022年开始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列为第28个中医技术正式向海内外推广。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而中医心理学不仅仅区别于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还区别于心理咨询学。要知道中医心理学与这些心理相关学科的区别,不妨从中医心理的精华处做认知。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的思想诠释,《内经》天地人系统中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天人合一的心理学效应在于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对于心理影响的重要性。人的情绪心理变化类似于天气的变化,自然天气变化影响人的情绪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人人都有体验的。而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导致人的心理不适应,因此,从改变环境着手即可以改变人的心理。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从环境因素分析,就可以分析心理障碍;而从改变环境状态,也同样可以实现人心理健康恢复。即环境健康,人的心理就健康,环境不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就受到威胁。这种环境影响对于儿童和成人神经症患者的的影响更为显著,天人合一的环境疗法可以起到显著的疗效。
2.心身合一。从天人合一,推论到心身合一。人在哪里,天就在哪里;同样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身体对于心理的感知往往是具体的,可见的。譬如心理健康出现变化,身体会相应产生躯体化的症状。心理出现了问题,人的生理往往也会发生异常,譬如情绪出现变化,而发生睡眠障碍、血压与血糖会升高。很多心身疾病或者身心疾病都是因为心理与身体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
按照心身合一的思想,解决心理障碍,不能只从心理方面着手,还可以从身体方面着手。中医心理治疗往往借助药物或饮食打通身体,通过药物与饮食的调理来调节情志。中医物理疗法可以借助推拿按摩、刮痧、火罐、针灸来治疗情志疾病。这都是典型的心身合一的中医治疗观体现。
3.咨询与治疗合一。现代心理学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做了分割。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师来操作,心理治疗由心理治疗师来操作。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分开貌似很合理,其实在现实中却难以截然分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就有一个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这两个就是在一起的。
根据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实践观察,发现形而实的中医治疗,更能有效传达现代心理学的共情,更能让患者实现放松。相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言语疗法,中医的物理治疗全过程,通过言语与身体疗法的相伴随行,而让患者在治疗者的言语与身体治疗中形成一种具有条件反射的学习反应,从而让心理症状在身体疗法与言语疗法的融合中得以缓解与消失。身心合一思维为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与中医技术实现了完美结合。
咨询与治疗合一,根本点就在于着眼于心理层面的言语疗法和行为疗法要与着眼于身体的物理疗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身体照护与运动的过程中将咨询言语与行为训练融入其中,让患者在不知不觉、毫无抵抗中实现认知与行为的改变,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积极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的中医心理技术,独家开发了“中医心理师”初、中、高级三阶段岗位能力认证培训课程,旨在让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医务社工师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系统掌握中医心理的适宜技术,并将其用于心理疏导工作中,运用国人所能接受的方法来解决关爱或帮助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其心理隐私的手法。只究其助人对象的具体身心问题,而不去刻意探寻其背后的心理成因,从而实现其隐私保护。
来源:心理健康科普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