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疫情,为什么说我国医健行业仍是生机勃勃的朝阳行业,有哪些可以预见的投资机会呢?
近日,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蔡江南教授,在“震海会”的专访中,就疫情、创新药、商业健康险、互联网医疗等发展趋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提问&解答
震海会:我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像美、法等国家那样宣布疫情大流行结束,您怎么看?从认识、行动层面看,全球还要多久能走出疫情?
蔡江南:我先简单的做一个自我介绍,我的专业背景不是医学,主要聚焦医疗卫生经济、政策及卫生管理领域,覆盖整个大健康行业,关注的范围有药品、器械、信息、保险等相关政策,以及产业创新,不完全是技术创新也包含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非医疗专业背景我可以分享一些个人观点。疫情三年来,我认为,2022年末的防疫新阶段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疫情时代,与疫情共存的防控将常态化。从这个角度说,是否宣布结束其实并不重要了。就中国而言,即使没有宣布结束,社会经济生活的考量总的趋势也与前三年的做法不同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称后疫情时代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
震海会:三年疫情对经济、国际关系、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然医健行业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您认为有哪些投资机会?
蔡江南:我可以分享医疗产业的发展趋势规律为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医健行业在我国是朝阳行业,据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的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这种差异主要与各个国家的卫生管理制度、体系有关。美国医疗占GDP 18%左右,占比居全球首位,其他第一梯度的发达国家,占比在12%-13%左右。我国当前占比大约在6.5%-7%,放眼全球来看持平平均水平。由改革开放前占比3%,历经40年实现翻倍增长,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相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并不算太快,原因是过去中国GDP增长很快,分母变大,随着近几年国内GDP增速进入5%左右,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分母会变小,医健行业的增长速度(分子)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保持在二位数的增长,可以预见占比可能不需要很长时间,就会由7%提高到10%,这就意味着医健行业发展乐观,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
第二,对于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来说,三年新冠疫情与疫情前后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对医健行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疫情前国内医健行业发展仍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在医院的硬件建设投入较多,医院的数量增速较快,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等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导致投入多效率低。
疫情三年对医健行业影响很大。除了核酸检测、防护用品、疫苗等受益赛道,绝大多数的医疗部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医院的就诊率、住院和手术量等都出现下滑现象。在后疫情时代因疫情防控常态化,疫苗、医疗设备(包含急救、监护、检验等)走向便携化、家庭化、智能化大势所趋,存在较大机会。
此外,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得以倒逼发展,尤其是封控时期,中国互联网医疗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我认为,后期互联网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发展机会。
同时,近期还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呼吁推进基层医疗建设落地,实行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疫情防控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大三甲医院是行不通的。我国区域医疗发展不平衡,疫情前很多病人流入北上广医院看病,疫情期间这种医疗状态就显露出较大的弊端。因而后疫情时代, 社区医疗、县域医疗、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医院有望迎来不错的发展机会。
震海会:养生保健行业又会有哪些新趋势?
蔡江南:大健康养生产品不在医保报销范畴,病人自费为主,以往政府监管相对偏弱。考虑到民生,共同富裕,未来监管会加强,会偏重质量的要求,比如制定质量标准。
震海会:您如何看2022年国家医保谈判对创新药行业的影响,国家对创新药的态度会不会因为疫情加码?医美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蔡江南:2017年之前医保谈判的频率每5年/8年一次,很多国际上的创新药引入国内一般会延后5-10年,2017年以后谈判的频率加快,国内外创新药基本逐渐做到了同步上市,有些肿瘤药国内外在同期做临床试验。
进口药进入中国后都面临是否进医保的问题,因而带量采购“灵魂砍价”不仅对国内企业,对跨国企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在积累经验,积极调整政策,会考虑产业发展与创新的需求,比如最近这次国谈价格一开始就设定一个范围。相信政策会向着更合理的方向做调整。
医美行业我个人认为,短期来说采取带量采购控制价格的可能性较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鱼龙混杂,因而对质量安全的监管势必会加强。
震海会:商业医疗保险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中国的商业保险为什么没有欧美国家的发达?差距在哪里?国家会支持发展?
蔡江南:商业医疗保险国家是提倡,并号召,特别是2020年,国家出台了十年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发展。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目前商业保险供给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精细化不够,面向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滞后,"想买买不到、买不起"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很难盈利,这是国内医疗体系众多深层次原因造成的。我国医院总数量近4万家,公立医院数量占比1/3,但服务比重占到80%。医疗服务定价非市场化,高度行政性垄断。
同时,医院的数据不透明,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医疗险在产品精算、控费方面困难重重,以及商保无法约束监管医疗机构诊疗用药行为、医疗体系整体经济效率不高等,种种原因使得国内商业医疗保险供给匮乏。如医改进入深水区不进一步推进,中国商业保险也很难迎来大的发展机会。
不过当前各地推进的商保产品-惠民保是一个不错选择,政府会参与其中,百姓的信任感增强。加之收费低,并取消了年龄和对既往病史的限制,使之能快速推广。期待其不断迭代,随着医改不断深化,我们慢慢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健康险。
浙江省作为全国的共同富裕试点省,正全方位多维度加强保险保障,浙江的惠民保2.0版,收费标准有所提高,报销范围更宽泛了。国内很多政策推行都采取先试先行的做法,期待“浙江经验”不断探索完善走向全国。
震海会: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病医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蔡江南:随着国内老龄化加剧,医疗服务包括养老、康复、照护等下沉市场(区别养老院),开展老年病专科,如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病,膝关节、髋关节置换等,前景将不可小觑。
比如肿瘤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肿瘤病人慢病管理国内还十分欠缺,肿瘤病人除了在院内手术、放疗、化疗后,院外的管理也十分重要成为刚需。有一些企业正在和公立医院合作,除了做好肿瘤院外管理,参与研究,实践数据证明院外肿瘤慢病管理做好可以提高存活率5~6个月。
以及目前国内针对中风的院外康复人才、床位都是短缺的。类似的细分领域的很多的需求还未被满足。
震海会: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院的进程,数量上由疫情前的200家左右扩展到目前约1600家,但在线问诊服务体验仍有待提高,未来的前景如何?国家的支持力度如何?
蔡江南:2022年创奇研究院做过互联网医院专题研究报告,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存在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模式是市场化信息技术公司,从技术的角度搭建互联网医疗, 目前这类公司多数会在银川、海南等地申请设立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执照;第二种模式是由实体医院开办的,由早期的线上远程咨询逐步演变,尤其是疫情期间看诊需求激增,加速了互联网医院牌照发放。不过两种商业模式都存在不足之处和短板。
实体医院医疗资源占有优势,有大量的医生人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推动的动力,线下就医除了与病人交流外,同时可以完成检查、配药等,不仅高效,经济效益也更好。而线上医疗服务医生看诊花费时间更多,加之医院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相对薄弱,一方面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服务定价不尽合理,目前线上与线下收费持平的情况下,很难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这与市场化的互联网医院正好相反,技术强,但医生资源匮乏。
接下来两种互联网医院模式如何整合发展,优化定价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来源:创奇健康研究院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09 13:59: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秀华 时间:2024-12-09 11:50:5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4-12-09 11:07:2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09 11:05:2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09 11:03:5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4-12-09 10:58:23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