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感触:
量表哪里用的比较多,用的最多的场景之一就是长护险。
某种意义上,各种量表就具有检查检验用药耗的商业产品属性。
在临床、严肃场合使用量表,是要按项目收费的。那么确实可能滥用。
就像新冠大流行期间,对全城开展一两次全员核酸排查或筛查,总价格很不菲。
并且,各种量表一般是医学传统成就看来比较成熟的,不太涉及知识产权,是无本万利。
并且,各种量表一般不是新科技,也不需要药监部门做过多的制约,指南一般持比较支持的立场。
从各种量表延申回基因检测、肿瘤筛查等,有必要探索战略购买、与结果挂钩并且由健康直接受益者买单。
所谓战略购买,就是在各种量表、健康筛查大规模施展的时候,积极地探索降低单价,为规模化而非个性化来买单。
所谓与结果挂钩,就是长护险付费时、患者自负时,只在结果有明显健康受益(阳性)时买单,这仅限于一部分企业敢尝试。
如何判断量表结果、健康筛查结果是有明显健康受益的呢?一般是阳性时、达标时,且不一定是产品说了算,需要指南来做一些支持。
感谢凌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