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洞察互联网医生运营困局

23年11月22日 阅读:21195 来源: 晨晓转载 IP属地:四川省

  在《互联网医疗还有没有机会》中,我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具备PUA绝大部分医院和医生的能力......平台的议价能力和管控能力根本无从谈起。服务提供者处于失控状态,服务品质就处于失控状态。”


  从运营实践看,这种“失控”给平台带来了诸多麻烦,比如极其糟糕的用户体验、高负荷的人工咨询与投诉处理、大量的退单/退款等。


  其中的繁琐和无奈,非运营团队很难感同身受。


  唯一有些心理安慰的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会陷入类似的医生运营困局:缺乏有效手段来保障服务供给侧的稳定性。


  饮鸩止渴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困局,平台一般会单独或联合实施以下三种优化方案:


  以量取胜:大量发展医生注册执业,以增加供给量的方式提升稳定性。


  医生补贴:阶段性以高额补贴作为刺激手段,激励医生主动提供服务。


  自建团队:招聘一支全职医生团队,作为保证供给稳定性的压舱石。


  从短期成效来看,这些方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或维持住了平台的业务量,也暂时保住了职业经理人们的饭碗。


  但无论是发展医生注册执业,还是自建全职医生团队,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平台补贴更是一个纯粹的烧钱运动。


  如果按照常规的互联网运营打法,前期疯狂烧钱跑马圈地,只要在中后期能建立医生对平台的强依赖,进而逐步沦为抢单的打工仔,那么这个故事还是成立的。


  可惜,互联网医疗的供需两端都不买账。


  从供应端看:


  医生大都是利用个人碎片化时间获得兼职收益,且职业特性决定了这些碎片时间也无法得到保证,很难像淘宝店主、滴滴司机们一样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


  由于职称晋升、科研课题申报、进修学习等诉求的存在,医生对任职医院的依赖性更强,而医院普遍已经自建互联网医院,分流作用会日益凸显。


  在互联网平台没有与EMR等院内数据打通之前,部分医生更倾向于引导患者线下面诊(即便是复诊/慢病患者),以规避可能的误诊风险。


  从需求端看:


  大部分患者对通过图文、语音等在线方式详述病情是缺乏信心的,通过平台与医生建立联系后,也倾向于后续线下复诊,从而弱化了与平台的粘性。


  与购物、打车等需求不同,就医需求的指向性非常强,不适用于“猜你喜欢”或“平台派单”等模式,患者更看重平台上医生的“质量”而非“数量”。


  由于医患之间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患者群体并不能像其他平台的用户群一样,具有一定的“流量价值”,平台的患者流量更能吸引厂商而非医生。


  除了供需两端不买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一直忽左忽右的政策导向。


  总之结果就是,平台试图Pua医生的故事不成立,倒是反被医生们割了不少韭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两年阿里、京东、平安等行业巨头的股价遭到重创:故事逻辑没发生大的改变,但故事本身不够性感也不太可信了。


  在此前讨论医药电商的文章中提到,巨头们扭亏为盈给行业带来利好。但是结合医生运营的困局来看,也并不排除在年报中有意剥离了这一部分成本。


  至少从逻辑上分析,在现有医生运营模式不做大改变的前提下,其产生的巨大成本很难被任何业务板块cover,而医生运营又是互联网医疗不可或缺的枢纽模块,所以改变势在必行。


  互联网医生运营2.0


  假设将此前的故事定义为1.0版本,那么2.0版本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平台整体运营策略应该会发生两个较大的调整,同时大平台和中小平台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也会更加分明。


  调整1:平台与医生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在1.0时代,互联网医疗平台实际是参考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技术载体,通过“抽水”或者“二道贩子”的方式建立商业模型,而服务主要由医生团队完成。


  在这种模式下,平台与医生是合作关系。


  由于平台只是简单地将部分线下业务线上化,而医生的服务承载能力又是有限的,合作双方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放大彼此的价值,所以合作关系就显得非常脆弱。


  因此,在2.0时代,一个可以放大医生价值,而非争夺医生碎片时间的平台,可能才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从底层逻辑来看,就是要建立一个面向医生的“经纪平台”,通过与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培训体系(如传承工作室)、科研成果转化(如可穿戴设备)等的结合,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放大医生的价值。


  同时,对于大平台来说,现有业务需要逐步调整,成为基于新的“经纪平台”模式下的业务板块,组织结构和评价考核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这种关系的重新定义,必须在平台整体战略层面予以确认,以避免在现有模式下增加部分经纪业务来制造“伪革新”,而这是在既有战略惯性下极可能出现的局面。)


  调整2:平台与医院的互联网业务协同


  在线诊疗服务并不应该、也不需要被边缘化,但是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开发更多实用的、模块化的互联网工具,重点面向“专病患者管理”等院外服务;


  二是与各类掌握医疗健康数据的组织和平台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患者数据全景图;


  三是与医院建立基于互联网医院的合作(不拘泥于形式),重构医生收益分配机制。


  上述调整的核心战略目标,是摒弃商业平台本位,站在更高的层面考虑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契合国家在区域医疗/医疗集团/医联体/医共体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同时尽可能缓解平台自身在医生注册、排班、响应速度、薪酬支付等方面的运营压力。


  目前几个大平台都具备实现上述调整的能量,而中小平台则更应该集中资源,专攻特色互联网工具的开发。


  关于医生运营可以总结的太多,包括不同类型医生的合作模式,经纪平台的框架,如何甄别好的合作医生等,后续有时间再总结,这里只在战略层面进行分析推演。


  作者:Jonathan丨Liu


  来源:格路人


本文由(晨晓)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pvTj0asJsdN1OBOl7sS07A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850阅读

侃2024年度沪惠保:“八王议政”“野村水母”、各显灵通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26 17:51:20 文章来源:原创

1485阅读

《“120”搬运病人是情分还是本分》读后感

作者:胡晓翔 时间:2024-04-26 17:32:28 文章来源:原创

1132阅读

医保行政处罚全解析:5大时限、3大流程与3大最易争议环节,医院需关注!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4-04-26 11:31:12 文章来源:转载

1565阅读

心脑血管病诊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家医疗集团做到了全国前列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6 11:10:59 文章来源:首发

821阅读

慢病管理的挑战:并不在支付,而在可经营运营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4-26 10:38:13 文章来源:原创

1024阅读

除了六大部门,这个神秘“第七部门”也在监管医保基金!医院务必警惕!

作者:晨晓 时间:2024-04-25 17:20:22 文章来源:转载

晨晓
简介
‍‍从事医疗编辑工作10年多,现任职于某民营医院。对于医疗信息的搜集、总结与汇总颇有心得,‍‍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强!‍‍‍‍‍‍‍‍‍‍‍‍‍
职业亮点
10年多医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