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不少省市出台了框架性政策或意见。
笔者感触:
近期,支原体肺炎比较流行,视频号里看到杭州一家儿科见长的大医院门急诊里,有家长在投诉“为什么一天明明看不了上千个号,却要放出来千把个号源,排队排得太久了”。也许,这些情况正助推现实改革。
关于“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建议不要一刀切,如何分步走?做些探讨。
一是按疾病做些周全考虑。有些老年患者是共病情形,在基层医院控制不好,信不住。基层看全科,问题不大,且被鼓励发展。涉及专科方面的,必须要慎重。对于紧急、复杂情况,仅通过转诊可能效率并不高。
二是按患者年龄做些区分。对六岁以下儿童,现实情况是家长本人倒不见得非得闯大医院排队,但为了孩子觉得跑一趟不仅值得,而且必要。比如北京居民医保是按基层首诊的,也识趣地对这种情况有特事特办。
关于“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带来什么具体意义?过程中把控哪些原则?
意义主要体现在便利性、实惠性上的主动作为。
原则主要可坚持必要性、严肃性上的认真负责。
便利性、实惠性,每个患者都想要,一直期盼,探索实施起来,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好。
必要性、严肃性,存在于患者之间,不能因个体的便利实惠,而伤害到全体必要严肃。
一旦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没有对必要性、严肃性给出应有重视和保障,就容易出大事。
基层医院、社区医疗、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延误、错误治疗。哦,以为要搞分级诊疗,就把患者无论什么情形都摁在基层里,或者缺乏主动地过问。使新面貌变成真的“保障基本”了,卫健、医疗还是应该着眼健康中国本身该做什么。不被医保调控、卫健政策牵着鼻子走,使实际工作走到、想到既出的政策前沿或前方。这不会出现什么乱子,因为是走在政策鼓励的大方向上。让政策感受做实做细有空间。
总体效果不能是一收就僵化,一放就乱套。收的方面,不能过度强制,使合理变违规。放的方面,不能过度放任,使转诊又沦为低效低质量,而真正需要转诊的患者被延误。所有成色都体现在具体运行,分级报销比例、号源及分配,应可调节,初期做精细化。
比如:分级报销比例,可探索减少差距,更多地形成患者们自我感知判断和自主选择。到大医院看病,对慢病患者好像一次小体检,但体检不必每天做,自然会回流到基层。当有需要去大医院就诊时,也可以直接就医。当不必要再到大医院时,享受更高比例。
“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也是从供给侧增加了调控措施,分级诊疗会更强。
感谢燕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