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医生加过来说:“靠中医赚钱容易,传承中医很难”,我非常理解这位医生表达的意思。
从赚钱角度来讲,稍微灵光点的中医医生赚钱确实不难,外行利用中医赚钱,只要把底线降低点,可能更容易。
从中医技术传承角度来讲,之所以如此难,是因为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找到理解“传”和“承”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讲过一个观点,中医传承的核心在于中医产业的发展,这是从产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的,跳出了原有的认知和框架。
今天我想尽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进一步把中医技术传承问题做系统点的分析和阐述,以便逻辑更加连贯透彻。
看待中医技术传承方面的问题,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就传承谈传承,这是我们中医人讨论最多的。
一个是跳出中医看传承,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解决中医传承的问题。
下面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1、就传承谈传承,核心卡在“传”
我们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把拜师仪式搞得很有仪式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为师父养老送终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传”的问题。
那如何解决,肯定要保障师父利益、维护师父尊严才行。
只是过去这套师徒模式的机制更多是道义上的,更直白地说就是彼此心里的约定。
这就带出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最大的一个问题:这种“传”不是师父的责任和义务,师父是否愿意传、真传还是假传,一切看师父的意愿、心情、对味、远近亲疏等等。
在中国,越是以“主观”作为判断标准的领域,越强调“人品”重要性,选人先看德,而人品的外在表现无非两个:
一个是外表+语言。即你的长相和表达符合别人的筛选标准,即对得上眼。
一个是做事方式。即你跟别人交往时,会不会做人,会不会礼尚往来,会不会成人达己等,即对得上心。
师父选徒弟,是绕不开上面两个判断依据的,这注定了就是选有缘人,而不是做真正的传承。
最后,我们可以把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总结成8个字:基因残缺,只看缘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了正规的中医院校,中医院校成为了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主力军。
但中医院校做不好“传”,是因为绝大部分老师自身不会看病,其能力做不到“真传”,这是由当前中医院校机制造成的。
但中医院校通过一整套制度来明确了“传”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且不能挑学生,一视同仁,这比起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来讲,有了很大的进步,弥补了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天生残缺基因,而且人才培养效率来讲,也更加高效。
只需在制度和师资筛选方面做些改革优化,中医院校的中医技术教育模式是没什么问题的。
问题是,一旦需要改革,就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太多的利益,最为关键的有些事也不是下面人能做到的,甚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道理大家都懂,问题追究起来就麻烦了,根本也没有追究之门,自然做起来就难了。
其实“传”这个事没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人、利益、习惯、制度、不由己等等方面的。
所以,无论是师徒传承模式,还是学院教育模式,想短时间里把技术传承这个事做好都不现实,必须找到外部力量。
2、正确理解传承中的“承”
徒弟学技术,本质就是找饭碗。
过去拜师,师父会给跟徒弟一个碗,简单的说就是师父把挣钱养家的本领教给徒弟。
如果这个技术没法保障徒弟有饭吃,估计谁也不会学,更别说认真学、交学费学。
所以,对今天的中医学生来讲,如果做中医这碗饭好吃,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是否愿意学。
“承”这个事,主要驱动力不是师父传不传的问题,而是年轻人投入青春、花大代价学习后,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问题。
如果过不上,就是师父苦口婆心的劝青年人学习,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
聊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传承”二字出现脱节了:
师父愿意传,不一定有人愿意“承”,因为“承”的动机是学习中医技术能赚钱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至少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徒弟愿意学,不一定有人愿意“传”,因为“传”的驱动力是徒弟要能满足师父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话已经到这里了,必须把师父愿意“传”这个事情说清楚。
过去,徒弟为师父养老送终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我们很多做中医技术培训的打着生病后不想被资本剥削、控制,就要来跟我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都逃不开一个“利”字,大家做“传”这件事,明的也好,暗的也罢,都是为了一份收益,对人品有要求,根本目的是保证这份收益的确定性。
3、靠什么解决“传承”的脱节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概明白了,中医技术传承,无论是“传”,还是“承”,他们的连接点就是都能在这件事上有收益,简单的说就是赚到钱,赚钱的同时双方还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请问,如何保障师父、徒弟能赚到钱呢?
对师父来讲,你学了我的技术,要么我收技术培训费,要么我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我需要你的时候,你能站出来,如果你不站出来,得有人为你站出来。
对于徒弟来讲,我学了师父的技术,必须能在市场上赚到钱,只有赚到钱,才能给师父回报,才能激励更多的后辈去学习。
所以,解决“传承”的脱节问题,就是大家在这件事上能赚到钱,形成一个正向的价值反馈机制。
而赚钱这个事,最终必须落实到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市场交换上来实现。
我们学到的技术拿到市场上去解决客户的疾病健康问题,获得回报。
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遵守市场规则,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引导舆论,需要创造中医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能帮他们解决问题,需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需要掌控话语权等等。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我们青年中医学好技术走向市场,连工作机会都没有,到处都是中医黑,到处都是讲中医坏话的人,试问,我们学再好的中医技术有什么用?
中医人一直想通过非常单纯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利益目标,如我们不要资本,我们靠自己就行,我们不需要在市场里交换,我直接跟客户交换就行,我们不想跟投资人分钱,我们收客户多少钱凭自己良心就好等等。
问题是中医一旦脱离市场,就注定了中医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
要想不被边缘化,要想掌控市场话语权,要想引导和创造有利于中医的舆论环境,核心就是中医要由个体强大走向集体强大,并以组织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如连锁医馆、中医院、中医药企业等等。
这些组织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既能为个体中医创造相对稳定的就业、收益机会,又能增强中医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推动中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组织要向持续存活和发展,必然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提升经营能力、提高人才培养力度等等。
大家可以看到,以前中医馆是不会培养青年中医的,随着组织的发展,优秀中医越来越稀缺,于是越来越多医馆开始培养青年中医了。
所以,解决中医传承的问题,并不是就传承谈传承,必须拉高维度,通过市场来发展中医产业,产业发展了,就业岗位多了,能满足更多人的利益述求了,大家就会涌进来。
这时必然会导致竞争升级和淘汰,自然倒逼着组织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迭代,倒逼个体不断学习、精进技术,中医技术传承脱节问题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一句话,谁最能解决中医产业发展的问题,谁就最能解决中医技术“传”和“承”的脱节问题。
这个时候,你再返回来看我们一些中医人,动不动贬低资本、拒绝中医产业化、鼓吹中西医对立的,不是傻就是精,这些人才是中医技术传承和发展的最大孽畜。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2-21 10:15: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1 10:15: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建中 时间:2024-12-21 10:14:3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2-21 10:11: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4-12-20 17:01:1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吴启峰 时间:2024-12-20 16:16:06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