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顺是常态,顺了只是偶然。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觉悟,那任凭人生是风雨,还是彩虹,都不会为之纠结了。
生活中,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遇事会陷入迷茫,陷入困顿,亦或绝望。无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眼中障碍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够,经历不够,阅人不够,见识太少。往往会因为一时的短视行为,而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前行坦途,错失自己发展的最佳机遇。
人生最可悲的是:遇真佛不拜,遇良师不学,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抓。因为目中无人,所以脚下无路。而开目的唯一方法,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食人间烟火,见人间苦乐。
阳光能照进的地方,就不会一直黑暗。
我相信,一个人思想的深邃,人格的魅力,文字的力量,可以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即便生命终止,肉体化尘,其灵魂也会在另外一个国度,延续曾经的绚烂。
脚下障碍 怂人脚下全是坎儿
一个人,如果行路太少,跌倒太少,挫折太少,经事不够,那很难有什么思想或行为上的建树。
弓满易张,人满易患。放弃空想和虚幻,到红尘中去,到自然中去,用脚步丈量自己的人生。
人在忘乎所以的时候,最好骗。你只要哈着他,捧着他,就是让他把房本改成你名字,他都答应。在迷茫低谷和孤苦无助的时候,也最好骗。因为他们在寻找“救命稻草”的时候,往往会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当一个人贫穷了,落魄了,众叛亲离了,才会被慢慢痛醒。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李光复谈阅读:
经历和阅历是两回事,一定不是一回事。我向来主张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悟百种业。行万里路可能就是个邮差,但是,你要是一个有思想的邮差,你这万里路就没白走。悟百种业,你做生意也好,干什么也好,你必须要带着一种使命感。
心中障碍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一个人,如果不觉自察,不够自省,自控力差,心量和胆量往往也就不够。所以说,阻碍自己成长的真正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有问题是方法不对,有困难是能力不足,有障碍是高度不够。所有的障碍,都是你高度不够造成的。
后世有言: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阳明先生当年在龙场悟道,是以绝境成圣。而今天的我们,处以和平年代,真正大磨难,大苦厄的际遇,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那种绝然入境,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因如此,也很少有人能真正领悟到龙场悟道的真谛。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言: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毛泽东主席将王阳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更是称其为自己的“传教之人”。在他早年的《讲堂录》里,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
一在贵我,一在通今。
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
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凡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思人所从未思,必然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
2024年的3月,我也曾一人专程从深圳,入贵州,到修文,去龙场,进书院,谒阳明先生。走进阳明洞中,更近距离地体悟:如何破心中之贼,如何践行知行合一。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诗《司马懿》:
看人之短,天下无一可交之人。
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
定会处事无敌。
有灵性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而李煜这首《司马懿》,正是他的处世哲学,无上智慧。
看人之短,可自察自省,有着改之,无则加勉。用别人的教训,警醒自己减少犯错。
看人之长,可学习,可借鉴,可修习,可运用,致改变。用别人经验,让自己成长。
作为一代词帝,李煜的人生无疑是悲惨和失败的,但其词学的造诣,空前绝后,用在填词上的精力,远超过用在治国上。虽然时间过去了一千六百多年,但其才情,依旧为后世所称道。
研究成功学的,未必一定成功;研究失败学的,一定不会轻败。
高瓴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张磊说:
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做什么,时间是创新者的朋友,是守陈者的敌人,寓沉雄于静穆,藏锋芒于深思。所谓,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正是长期主义的写照。
以前靠贩卖焦虑割韭菜,现在靠制造希望割韭菜;以前是用镰刀,现在是用收割机。
对有钱人来说,不折腾就是保命;对没钱人来说,折腾就是保命。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走向。
有些事情,你可以只走三四步,但一定要看到五六步,想到七八步。这样才能攻守自如,永远不败之地。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势成;势成,则事成;事成,则功就。但能全身而退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