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http://zl.hxyjw.com/arc_6821
有人说,现在不是提倡医生多点执业吗?这可能又是一个误区,中国的“好医生”在本单位都很闲吗?显然不是,反倒可以说他们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最近听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说,在澳大利亚有规定,到医院看病,每个病人与医生互动交谈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按此计算,一个上午工作3个小时,最多也只能看12个病人。而在中国,半天看20个病人甚至更多恐怕是常有的事。如果还要“多点执业”,若不玩点猫腻,医生有这么大的精神头看那么多病人吗?
那么,社会办医还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而是应该把目光投向康复医院。发达国家的医院病床数是中国的一倍以上,医生却不过多出50%,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么多病床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康复医院。
根据国际经验,医疗卫生体系应该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其职责是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或手术。但是,病人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很短,譬如美国,平均才7天。然后,患者就会转移到康复医院,带着“好医生”的医嘱到那里疗养,接受护理和康复,直到痊愈出院。
无论中外,“好医生”都是稀缺资源。要尽可能地让高水平的医生为更多的病人服务,这就要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病床尽快轮换,但中国医院的病床周转周期至少是美国的3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患者得到治疗和手术之后,转入康复医院进行护理和康复,这样安排显然更合理。同时,到没有太多“好医生”的康复医院接受护理和康复可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经济上也是明智之举。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不仅资源短缺,更是部署不当,按行政区划层层配置,结果使地方上的和级别较低的医院以及其中的医生实际上都被闲置。所以,医改如果能够撬动康复医院这一块,总的态势应该会比现在好得多。
综上所述,社会办医,不要一味地去投资办高等级的大医院,因为即便设施设备再好,不能引进高水平的医生也是白搭。还是实事求是地把精力放在办好康复医院上,并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通力合作。至少从投资回报来说,效率和效果都会好得多。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1-24 16:34:3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6:00:3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海军 时间:2025-01-24 14:05: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1-24 10:44:0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24 10:42:1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5-01-24 10:37:28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