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成为中国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2月下旬,媒体就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新首都经济圈》为题,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在一个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习主席对“京津冀一体化”提出了7点要求,强调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着力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由于习主席的青睐和助推,使得在媒体上“京津冀一体化”被推至“习主席一号工程”的至高地位。
但是,搞笑的是,正如古话所说,“兵马未动,粮草现行”。“京津冀一体化”首先带出的却是北京周边一些中小城市迫不及待的房地产热。在当今中国,也许这已经成了一些地方的政界和商界莫名其妙的惯习,其实与正宗的“京津冀一体化”风马牛不相及。
从媒体披露的正宗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看,教育医疗资源外迁应该是一个此前未曾有过的新思路。在网上搜寻得知,就全国各地区占有的优质医疗资源而言,北京市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北京市目前有48家三甲医院,占全国三甲医院总数的6.23%。从数量上说,仅次于广东省(60家)和辽宁省(54家),与湖北省并列第三。但若按“常住人口每十万人拥有三甲医院数”这个指标来排序,北京市以2.32家荣登榜首,而把广东省(0.06家)、辽宁省(0.12家)远远抛在后面。更为夸张的是一个大家熟知的事实,在北京市东城区从崇文门到东单大约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全国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最好、名气最大的三家综合性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同仁医院。
当然,北京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其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北京市民,而是面向全国(主要是中国的北方地区)。几年前,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曾经讲过一个数字:“北京一年的‘专家号’约178万个,而2008年希望得到专家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数则为1.2亿,其中有70%以上是来自于外地。”另有媒体最近报道:“北京市统计局2014年上半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儿童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等全国知名的专科医院,外地患者就诊比例超过70%。”
每年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甚至上亿的各类疾病患者,尤其是疑难病症患者进京求医,势必加重加剧北京原本就已经患上的“特大城市病”。试想,当成千上万的病人在其亲属的陪同和搀扶下,熙熙攘攘地从全国各地涌向从崇文门到东单大约不到2平方公里内的3家医院时,那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然而这正是在这个地区每天都在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如今力推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目标之一,无疑就是要“分流北京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当然,事实上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就是以优质医疗资源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篇以《京津冀一体化,将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共享》为题的媒体报道,谈到了北京市卫计委的一些相关的设想。当然,北京市卫计委首先考虑的还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目前,北京市的三级医院,据说七成集中在城六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而十个郊区县只有12家三级医院,密云、平谷、延庆居然还没有三级医院。因此,北京市决定,未来将不再在五环以内新建大型公立医院。设想中的规划重点是,支持引导三级甲等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在郊区布局。
当然,上述规划设想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差距仍然极大。顾名思义,医疗资源,尤其优质医疗资源的“京津冀一体化”,应该考虑的布局范围起码应该遍及二市一省。目前,天津有32家三甲医院,河北则有43家。但若按“常住人口每十万人拥有三甲医院数”计算,天津市是2.17家,河北省是0.59家。天津略少于北京,河北则与二市差距较大。如果考虑京津冀二市一省医疗领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天津应有责任帮助河北建设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至少有一点必须要顾及: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中,目前最成熟、最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是交通布局的一体化,即所谓“3小时交通圈”。如果优质医疗资源的一体化布局滞后,那么仅河北一省,就会有更多的病人涌入京津二市求医,尤其是北京。无庸置疑,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这就有悖一体化的初衷了。就此而言,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必然会衍生出一种“倒逼机制”。
现在也有一种设想,即在河北省辖区内觅一城市或若干城市,让北京市着名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到那里去建分院,甚至整体搬迁过去,从而建设一个或若干个集约化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地。这样,在宏观层面上,就可以“分流北京市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在中观层面上,则会有更直接的效果,即可以分散和缓解北京的各大医院的压力。但是,这样的设想可行吗?是否有可能仍然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平心而论,这个设想肯定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有其悠远的历史背景。如今北京各大医院,无疑是拥有其品牌号召力的,用市场的话语说,已然构成了其巨大的无形资产。而这些优势,又是与其地理位置分不开的,甚至久而久之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北京市的城区内成为了一种传统。所以,要改变现状,并不容易。
其次,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也有其现实的原因。因为是首都,因为距离中央更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北京的大医院更容易得到发展的机会。且不说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近几年,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的中心地段,最牛气的三大医院也纷纷扩展了自己的地盘。这样的“政治优势”,也是其他任何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
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医院的优势地位也是靠事实上的专业垄断甚至行政垄断维持的。医院搬迁,再建分院,形成新的优质医疗资源基地,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对于卫生部门和医院来说,这样的选择似乎并不明智。这也许就是即使在北京市辖区内,建国60多年来,医疗资源也始终难以达到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河北省的某些城市,可能受到“京津冀一体化”的鼓舞,已经对在本地集中配置优质医疗资源跃跃欲试。但是,在一个或若干个中等城市或者小城市,集中过多的医疗资源,也有可能带来诸多问题。首先是对这些城市是否也会形成“人口和资源压力”,譬如交通的压力、居住的压力、物价上涨的压力……另外,过多的医院的集中,是否会对环境保护不利,如果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甚至带来公共卫生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世界上似乎难觅完全以医疗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原因。
与此相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医疗保险如何做到“京津冀一体化”。当前面对的现实,就是常说的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当然,在全国,北京和天津在这方面应该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是在城乡之间还有差别。据媒体报道,河北省似乎刚刚才实现了制度上的“市级统筹”。如果在医疗服务上实现了“京津冀一体化”,那么河北省的城乡居民进入京津二市看病会不会成为常态化,接踵而来的是,异地就医的医药费报销会不会产生问题。这似乎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从制度安排上限制异地就医,那么一体化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不限制甚至鼓励异地就医,那么就又有悖于减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压力”的初衷——真是两难。
最后,“京津冀一体化”如今也被称为“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这样的战略设想无疑又是一个创举,因为顾名思义,至少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淡化其首都经济地位的潮流是南辕北辙的。更重要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许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实际上,医疗卫生事业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因素。所以,从更加宏观的高度看,“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有经济的考量、环境的考量,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切切不可忽视。另外,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或者用系统论的话语说:各个子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耦合,也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否则,一栋楼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固然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没有把发展中的种种相关因素考虑清楚,致使楼房匆匆上马后成为一栋“烂尾楼”,可能问题更大。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