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业的“十三五规划”撰制,是目前共同的核心工作。医疗卫生领域,搞规划并非新鲜活儿,但,“规划”的结局,往往不妙,很少被尊重、被落实。此中原因多多,不一而足。规划本身的质量不够好,脱离实际,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就规划撰制,个人有几点建议。
一、关于需求调查:
任何规划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程序。细节可有不同,但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例如,“需求调查”就是任何规划制定的第一步,基础工作。
需求调查,本身就很麻烦,先得经过多方讨论设计、确定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法,这个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质量,就决定了最后规划文本的科学性、可实施性与实际有效性。设计好问卷后,就得派出人员按照抽样方法去发放与回收了。回收后是归纳、整理与统计处理的繁琐繁重事务。
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开始制定规划。
很多部门搞规划,似乎并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是说,“需求导向”可能是没准的,那么,规划就可能是无的放矢的了,凭借经验随便想想的。如此规划,沦为“鬼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关于基本要求:
规划除了因应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之外,还必须兼顾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对该业未来规划周期内的要求。
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及健康中国的新国策,这两大直接要求,就得在规划中得到响应。
省这一级来说,就是力推医改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就得为之配套。例如,二级以上大医院,除儿童医院,门诊不得输液治疗。输液治疗的患者里,过度医疗而不再需要的毕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还是必须输液治疗的,那就得下沉至一级及以下机构去,规划就要统计各个基层机构的门诊业务量和输液量会增加几何,人员也就是编制、业务用房需要增加几何。同时,大医院的门诊业务用房会缩减几何?都必须体现在规划的文字里。
三、规划的对象:
就医疗卫生资源规划来看,中央和省级主要还是宏观调控,提出导向意见,省和区县各自履行法定范围内的准入资源的规划,然后,由地级市总其成。即,地级市要做的,不该仅仅是“全市医疗系统”的规划,应该是地级市地区的总体规划。
四、主要问题与办医模式的共识:
结合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就某些管理模式的争议,需要经由座谈会初步统一思想,在共识的基础上撰写规划。
例如,儿童诊疗资源,采取何种配置模式?是继续面上萎缩、点上集聚,还是市儿童医院这个焦点维持既有规模不宜再扩大而着力于面上均衡布局?
脑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传染病院是否需要进一步综合化?还是干脆提出由专科化模式尽快转变为综合基础上的专科化模式?
医疗机构的传统架构是三级制,十年前摧毁了第二级搞什么两级化,如今,很多区都在着力重建二级综合性医院,是否该在十三五规划里予以正面倡导恢复三级架构而支持重建二级综合性医院?
“加强医联体建设”,怎么建与怎么加强,是个大问题。目前的医联体、集团……都是自发的、无序竞争时期的求生存之举,与医改成熟后高效有序的医疗卫生事业体系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需要干预、引导和调整。
全国各地级市院前急救都存在问题,我的感觉是“六有一无”:社会有需求,国家有标准,服务有差距,政府有能力,人大政协有提案建议,部门有专题报告,无应有的理想的进展。法定编制和车辆配置标准,必须在规划里明确。
无偿献血也有问题,各大城市在总量偏紧的基础上,结构性、季节性断供还是比较严重的。必须有对此的分析。
五、保障措施:
此部分内容必须建立在对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的职责的认知上。这个认知,又必须简要梳理十八大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认知一清楚,措施的描述就不大一样了。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9-15 15:58:0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9-07 16:05: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8-28 14:51:5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8-25 11:08:2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8-22 14:11:2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8-15 14:20:18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