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社会服务领域中,唯有医学职业者的服务对象是有病的人,医疗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病人+千差万别的社会人,医疗服务不但要维护人们躯体健康,还要维护人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在晚年有一句名言“医学即是一门博深的科学,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我们的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也有名言“医学除了用生物学知识之外,更多的还要应用许多人文科学知识来为病人服务,使千差万别的人在很短时间内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需求的最佳身心状态,这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拉底也曾说:医生的艺术包括三件大事,既疾病、患者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疗好病人,医疗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也因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沟通技能等提出了要求。美国医学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中也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
医学与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概念,而古今中外医学家与艺术家都会将医学与艺术紧密联系,二者互相交融的火花来自哪里呢?正如宋耀良先生在其所著《艺术家生命向力》一书中所述“艺术也穿越过情感和意识的显露层次进入潜意识领域,并着意表现那个多少世纪前的古老的生命之梦”。艺术表现生命,表现生命中各种思考和忧伤都在无意中与医疗紧密相连。人是一种有着巨大驾驭能力及无限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另方面却又自感羸弱充满着危机意识,人是生活在旺盛活力与对疾病及死亡博弈的矛盾体。当我们凝望着梵高的向日葵的绚丽多彩,也在思索着加歇医生为什么会有一双如此忧郁的眼睛。
正因为生命充满着坎坷与美妙,而艺术又是将这些美妙与传奇再现并永存的唯美手段,所以医学对生命的拯救与艺术对生命的解读成为医学与艺术交融迸发的焦点。艺术源于人类生命本能又渴望美好的那种欲望,艺术对生命的解读与医学对生命的守护责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社会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生活不再贫困之时,医患关系及医疗服务发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深度思考如今的民众与医者究竟缺少了些什么?作为新时代的医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升华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人文行医的艺术,以释怀医者原本的崇高与伟大,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护卫生命的艺术职业,如何不断修炼艺术修养,提高就医者服务体验,这是本文着意探究的话题。
1、良好就医体验来自服务艺术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又走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在农业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基本的温饱,在工业时代,生活水准由物质的丰富来衡量,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有更多时间及经济能力娱乐休闲,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关心自己在心理及精神层面获得的满足,人类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和信任的方式及机构寻求服务,人们接受的服务走过了商品、货品、服务和体验的经济价值演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区别于任何生物,能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超出物质利益追求精神境界升华的特点。
1随着社会服务像以前的货品一样越来越商品化,体验逐渐成为经济价值的更高更新的需求。高效有序的服务体系,人文有情感的服务过程必然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我们医疗服务也从疗效第一转为服务+疗效的体验型服务模式 。《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需求,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对于现代人,技术越高,情感需求也越大,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了解体验经济时代就医者对服务体验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医院新形势下对医疗服务的设计与管理,培养训练医务人员适应现代就医者的体验服务艺术,从而使医务人员以符合现代人艺术品味的服务满足就医者获得良好就医体验,同时使医务人员获得愉快的职业价值感。
1.1现代人对服务需求的变化;人们消费不仅是物质需求,更注重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现代人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由于顾客体验因素的融入使医疗服务体验也成为吸引病人及新价值的源泉。提高病人就医体验关键是要研究健康需求者的需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就医体验成为各家医院提供服务的依据。体验经济时代的医疗服务是展示医患关系的舞台、医疗服务是展示的道具,病人或健康需求者融入其中,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当今世界知名品牌医院无一例外的构建以“病人需求第一”“为顾客创造家的感觉”“对患者服务需求快速反应”等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文艺术的服务过程无处不在的满足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新的高级形态需要。现代健康服务成为医疗技术与服务艺术相互依辅、相互衬托的过程,成为医患为生命的健康与对生命的尊严与人文共同携手努力的过程。
1.2以情感化、美感化、个性化服务提升就医感受。在深化优质服务过程中,管理者更多的思考创新及服务亮点,而医疗服务又不同于出卖有型商品,可以不断变换营销模式。医疗服务的特殊性需要遵循体验服务的规律,首先医疗服务要情感化。情感营销专家维基伦兹认为:“情感是成功的市场营销的惟一、真正的基础,是价值、顾客忠诚和利润的秘诀”。 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凡到医院就医者,90%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及情感改变,关注病人情感,营销情感,用有情感的服务与之交流,让患者从心理上获得感情认可和尊重,是赢得患者良好就医感受的关键第一步。现代人第二个消费需求就是美感需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的动机时,把追求美的动机作为人们的一种重要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尺度,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形美观、价格优势,当前的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景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伴随着经济型态的演进,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人们到餐厅就餐不再是为了吃饱,人们到影院观影不再是为了故事,人们到所有服务场所除了办事,更有感官的选择欲望。所以医疗环境、医务人员职业形象、交流中表情及语气,就医流程的便捷,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及设备仪器的清洁美观、甚至每张通知单及便签的设计及品味都会都成为患者就医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随着在美好的经济发达时代,人们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味都在不断提高。第三就是就医者个性化需求,原本人就是千差万别的,当患了病或有身体的异常变化,人变得更加敏感及自怜,患者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需要帮助,最需要重视的人,就医者体验过最好的服务,所以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如网络一位我国公民到到美国就医的感受大于他治疗的效果感受,因为国际就医预约是必须的,按照制定时间到医院,大门立刻有助理迎接陪伴,全程还会有中文翻译陪同,每位预约患者首次接诊医生会与病人及家属有1—1.5小时的交流,医生彬彬有礼、专注、尊重,助理服务周到温馨、优美尚品的环境、高雅精致的物品、做任何检查不需要排队、主诊之后还有几个相关科系专家会诊研究,治疗过程用药很少,只做必须检查及治疗,治疗过程结束,主诊医生还会将个人资料及后续治疗建议详细书写在病历上,以供国内医生参考,并将个人电话、医院客服咨询电话等联系方式都一一写在资料上等等,个性化的服务值得我们借鉴。不要说出国就医是少数,可他们传播的能力是高效的,只要上网就能看到世界各国最好的医疗服务体验,我们还能孤若寡闻吗?
2.培养医护人员艺术修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在我们国家医疗服务中,医生更多的依赖设备仪器、检查化验,用药给药,护士则忙于完成静脉给药及各种操作,使得患者较少获得情感化及艺术美感的服务,而各级医院护士医护队伍的年轻化,年龄段集中,以及各种社会原因,缺乏情感及交流艺术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要追朔到我们的医学教育,首先对医学教育人才选拔不够严谨,特别中专护理专业生源准入门栏过低,而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又侧重于实用性人才培养,缺少人文知识结构培养,即使加入了部分人文课程,教育方式及效果很不理想,这也严重影响到年轻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缺乏发散型思维能力,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缺乏医患深度交流艺术,难以满足现代人就医体验的根源。从医者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医学人才的质量,鉴于医学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具有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学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无限遐想空间、独立自主、自觉意识的精神品质,美的形象和感觉,会对人的意识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患者的正向情绪和应激反应的效能,直接影响到疾病康复的效果和时限。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因此不难分析,我们的医疗护理服务差了什么,我们的临床护士年资过低,知识少而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人文思维、艺术素养及审美缺失,难以应对现代就医者对情感化及美感化的就医体验需求,因此护理学教育应更多本科起点,以及临床医护人员艺术修养的培养应做为在职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
2.1培养医护人员医学艺术修养;黑格尔《小逻辑》中对于人思维的联想和逻辑提出“人在看到葡萄树时不仅从葡萄树显著角度去研究葡萄树,还进而研究可制软木塞的橡树皮,并研究这树皮如何可以剥下来作为木塞以作封酒瓶之用”。人的思维空间大小与知识根基深厚相关。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可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患者就会得到心灵与情感的安慰,医学与艺术都是没有终结的事业,有着无线探索的领域,所以对医护人员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为现代就医者提供优质差异化服务的必修课。
2.2艺术修养利于医护人员创造型思维培养;护理实践技能包括健康评估、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护理基本技术和专科技术、常用诊疗技术的配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危重症的应急护理和抢救配合、评判型思维和临床决策、沟通技能、健康教育等。
艺术修养有利于提供护士的实践技能。我们在对医护人员艺术修养培养中,更多的是欣赏与了解艺术的技能训练,如名画欣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梵高的名画“加歇医生”,有人问梵高你为什么给加歇医生画了一双这么忧郁的眼睛,梵高说:我问过他,他说因为我见过人生太多苦难,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双忧郁的眼睛。这幅作品于1890年的作品,在1990年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很多关于医者与名画之间密切联系的作品表达着生命、希望、痛苦、迷茫、拯救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艺术文化可使医者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提高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优化情感,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体能的效果。
3.在生活与工作中学会艺术欣赏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艺术与美好无处不在,这些与社会不文明形成着极大反差,用美好屏蔽丑陋,用艺术净化灵魂,我们医务职业者负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患者就医美学需求包括对环境、质量、设备、流程、服务内涵,对医疗服务中的美学需求包括人员素质、形象修养、服务价值观、专业知识、周边知识。语言交流艺术需求包括;医务礼仪、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沟通协调效果,美好的情感显现等。 有学者调查,患者美学需求调查: 90% 对形象满意 60%对服务满意 12% 对患者心理问题沟通满意,结论患者对医院美学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人心灵深处的理解和沟通的需求,对人心灵深处的理解也是最难的事情,也是我们不断了解、理解,提高的美学能力的过程。
3.1 艺术作品欣赏能力提高服务内涵:艺术欣赏是在直觉、想象、情感、快乐等概念范畴构建美感及鉴赏能力。譬如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名画与医学更多的是将思考与探索这些被遗忘的人文精神再次紧密连接到医疗服务实践中。笔者在多次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训中,喜欢用梵高《向日葵》、《加歇医生》,伦勃朗的表现激动人心的瞬间时刻的《解剖课》,塞缪尔.卢克.菲尔德斯爵士《医生》,在一间及其简陋的茅舍内救治病孩的感人场面,以及戈雅作品《阿雷塔大夫和我在一起》,画家在病痛中,阿雷塔医生从背后支撑着戈雅的病体,脸上流露着关切与悲悯,医患之间亲如兄弟的动人画面引导学员。在于医学是具有人学、灵性的学科,而科学是物化的自然描述,不需要灵性和人性,医学不是,因为人的灵性幻化莫测,不能用简单的科学规律来解释。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看名画、谈医学介绍所言: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一种精神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医学与艺术有着灵性的交融和精神的共振,医学就是仁学,内涵及其强烈的人文属性及艺术表现,只有在境界中才能感受。
3.2建筑艺术的欣赏;为什么要特别调掉建筑艺术的欣赏呢,因建筑艺术是绘画、雕塑等综合的艺术,具有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并列为艺术之首,欣赏建筑艺术,可以培养护士坚韧健美的,尊重历史的美学意识和修养。建筑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代经济发达时代,医疗机构的建筑竞相比美,一座比一座漂亮,医护人员对现代建筑艺术及环境艺术的欣赏及修饰能力也影响到就医者感受,以及医患沟通中尊敬与信任。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可以修炼硬朗立体的美感修养, 当远古的绘画、音 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 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历史的根源。建筑艺术的欣赏,首先要领会一座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设计者的意图,对这座建筑的总体水平有所把握,完善自身的美学知识,提高审美品位和欣赏眼光,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建筑欣赏,也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培养医者仁心的动力源泉。
3.3:音乐欣赏艺术培养护士柔美爱心;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隐藏的潜在美,也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意境。音乐是不能直接提供形象的,需要用心、用知识、用视野、用情感去聆听与欣赏。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命运》等交响曲,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量;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将流淌在血液中的心底搏击风浪的豪放不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音符中,奉献给给不同时代的人们,而一个最平凡的躯体内竟容纳着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如果你懂得贝多芬并理解他,即使听上一百次每次都会发现新的内容。音乐的神奇作用发明了手术室音乐,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宾西法尼亚的外科医生伊文.凯恩在写给《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信中提到,在手术室中使用留声机会带来很好的效果。这是让患者平静下来,并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恐惧中转移的最佳方法。早在公元前4000年,牧师和音乐家的竖琴演奏就被作为医疗服务费用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放松音乐可以在麻醉前抗焦虑,研究表明对于手术后病人音乐可以减轻焦虑,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甚至对需要吸氧重症监护病人也同样有效,以及对止痛的作用等。音乐对于外科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同样有用,约80%的手术室医护人员称音乐有利于手术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缓解焦虑、并且提高效率、有助于完成任务,减轻肌肉疲劳,以及缓解压力带来的生理反应。手术中令人感觉好的音乐《调情圣手》《治愈我受伤的心》《我永远不会伤你的心》等,心脏手术推荐《舒适的麻木》《治好你》。康复音乐可开发病变的脑神经细胞,唤醒失去的记忆,思考音符的含义,音乐与癌症康复、音乐与儿童自闭症康复、音乐与脑卒中康复,音乐与心理治疗,以及各种音乐康复操,如,《你走之前叫醒我》等,当然还要注意音量及避免音乐干扰。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涉及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欣赏有个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过程, 如果说感性欣赏带给我们的是情感的体验,那么理性欣赏更多的是让我们认识音乐的思想内涵和其本身的结构、组成特点。理性阶段是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它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听觉能力来做必要铺垫,让我们从欣赏有品位的美好音乐,培养医护人员的爱心、柔美、善良、细拟,仁爱,浪漫的好职业素养。
3.4旅游美学培养开阔胸怀;在人的一生中,旅游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是敞开心扉的机会、是审美感情需要,是拓展知识途径、是社会交往的平台。在大自然中体味美好,获取大巧夺天功带来的愉悦和美好,让历史唤起我们心中的崇高、伟大与悲壮。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我们医护职业者从医院围墙走向世界,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培养广博的爱心,在尽情和欣赏美景中,陶冶博爱的胸怀,能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增加对人性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 所以在对现代人才选拔的条件里,常常会将有国际旅游阅历加入其中,就是需要人才具备丰富的旅行阅历开拓视野,扩展心胸,思维国际化。
旅游美首先要具备旅游审美修养,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古人云“游山如读史!游山如读诗!,旅游是读一部无限广阔的活书!,如游我们美丽的桂林山水,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学知识,就不可能联想,也不可能获得美感及对自然及人文、风土人情的欣赏能力。有人说,知识就像通行证,风物景观就像是一座艺术殿堂,没有知识这张通行证就无法走进这座艺术殿堂,就无法获得游览审美享受。旅游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在欣赏山水风光时要讲究观察方法、距离、角度以及时间。观察古迹要从结构、群体组合、装饰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结合来体会其完整、统一、和谐之美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视角,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性格不同影响旅游审美,高水平注重内涵及历史,低水平注重外表美感。旅游是增长知识的大好机会,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苏东坡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辉南田曰;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状、冬山如睡。证明在不同时间、距离、角度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3.5文学作品欣赏的美学修养;读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修炼和陶冶情操最好的的途径,做护士更应在不断的阅读文学作品,增长知识,提高品位修养,提高职业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用内在的气质影响和感动他人,用知识和技能护理患者,用自身的职业形象,为人类健康,奉献美好、凝练心智,以震撼心灵的感知审美,陶冶个人素质修养,温柔美好。
凡是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超凡的驾驭艺术表现能力,都掌握着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可对所有接受者进行审美教育及影响。一部作品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才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愉悦与满足。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使人获得凝练心智、震撼心灵的感知,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人产生的影响象文学作品所唤起原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如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儿斯泰《战争与和平》、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著,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知识的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带来的深刻思考和启迪是我们的语言都无法表达的。
欣赏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个人的文化积累、素质修养、人文感知、思维应变、情感变化、意志坚强与否、注意力集中与否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卫计委医生规范化培训中也将阅读文学名著作为培训内容之一,以提高医生文学知识功底,提升发散性思维及医患沟通能力。而这些也是当前青年护士非常缺乏的爱好修养之一。我们中国护士在新加坡工作,住院患者对我们评价是态度及技术都比较好,只是不善于交流,原因是新加坡人多数博学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住院老人喜欢聊名著,而我们很多护士没有读过这些名著,所以一谈到名著我们护士只好找个理由避开。与患者沟通中,文学作品及影视艺术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医护人员缺乏文学底蕴,不但促进医者交流愿望,更影响到医者走进健康需求者内心世界,提高解决疑难问题能力。
结速语;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博深的医术与伟大的艺术是我们永远的努力目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努力学习提高修养,将医学、伦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与维护人类健康的医学科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与美学艺术造诣,在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使现代就医者获得良好的就医体验。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2 14:29:2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11 13:20: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0 14:10: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9 11:29:5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8 10:35: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5 13:44:02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