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鹏哥,关注你的运营百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也来提个问题:现在都在强调患者体验,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医护人员真正的关怀,并由此构建良好的沟通的基础,这个有资料称之为共情力,如何来培养这种共情力呢?
探索
共情,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提法,感同身受、同理心、投情等等,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来阐述的概念。其实,我更喜欢另一个解读:神入,能明确表达出在精神层面的共鸣。
先来看一个与之相近的词:同情。同情,共情,一字之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对于你的遭遇,我表示非常的同情。同情,明显带有可怜、居高临下的感觉,仅仅是惋惜对方的不幸,颇有“你真可怜”的韵味。而共情是什么呢,不再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与建议,而是直接进入对方的情感体验里去。
举一个例子再来简单理解一下:某个朋友一直在向诉说家庭的不幸,朋友越描述越生气,越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此时,两种对应方式,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你真的太不幸福了,我很同情你——这就是同情,评价并表达同情。这样的表述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呢:你无法了解其内心的直接想法。
你一定很痛苦吧——这就是共情,直接表达自己能够体验到的感觉,此时往往能一下打开对方的情绪开关。
这里必须交待一句:其实人们叙述心情,往往只是表达一种情绪,释放就好了,听者往往不需要给建议与评价,答案都在其心里。
当然还有一些区别,如,同情往往急于给出一些建议;而共情则侧重于倾听,不再详述。
共情力
回到前面的“神入”,就是指共情,是走出自己,进入对方的情感里,并能感知到对方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往往只是一个鼓励、认同或者是倾听,此时的共鸣,方是心灵深处的。
无论是医生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医疗实践的发展,都趋于标准化,慢慢在演变成诊疗和治疗疾病的可重复性公式。这样的规则式医疗建立在逐渐累积起来成百个,甚至上千个病例的基础之上,医生不再需要对每名患者都重新制订一套医疗方案。这样的标准与规划式的医疗模式,都慢慢带来“淡漠”的趋向。
单纯就医学本身发展的需求而言,共情也成为医生职业技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医学。共情能力,可以让医生还能通过患者的语速、声调、停顿和整体神情来综合判断病情。共情能力在护理上,也日益重要。
如何来刻意的提升共情的能力呢?我们可以简单分享几点:
首先,是语言的修正:在沟通中多多使用“我懂你的感觉,我知道这对你很***”、“我与你感同身受”这样的语言,既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共情,同时用这样的语言,也有助于引导自己进入对方的精神。
其次,就是内心的上体验了,在这里也推荐几种方法:
1、讲故事:每个故事要打动人,至少有两个部分要突出,一是场景的表述,二是感情的表述。没有场景,就缺乏细节的打动与体验;没有感情,就缺乏精神的串联。这两部分的尝试与提升,都可以带动共情能力的提升。
2、体验截然不同生活的人生:换种生活进行尝试,可以直接进入不同生活的体验,这种感知的过程,就是共情的过程。如:很多人工作与生活是两种状态,这种很容易带来灵感与能量。经常走出医疗岗位,偶尔或阶段性体验不同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
3、刻意修炼理解他人说话的能力:这个可以保持一个习惯,就会带来很多的帮助。具体点说就是:经常在跟别人谈话中,向对方确认自己理解,我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对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快速阅读与判断能力。
共情能力,在消费升级的时代里,是一种必修的能力。
总结
共情力,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更能入神
提升共情能力,大多数人需要经过刻意训练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26 10:33:0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25 11:22:0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25 10:54:42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24 11:16: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9-23 14:03:4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9-23 13:53:17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