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下生活中的场景:
这是小李忘记打电话给女朋友小赵之间的一段对话——
小赵:你怎么没有给我打电话;
小李:手机没有电了;
小赵:没有手机也可以公用电话打呀!让我在这里瞎等这么长时间;
小李:用手机习惯了,现在谁还想起来用公用电话啊,对不起;
小赵:你就是越来越不关心我了,不够爱我了,如果要是关心怎么都会跟我联系;
小李:怎么可能呢,我是爱你的;
小赵:你就是一个不懂爱、自私的人
小李:(手机一摔)不就是一个电话嘛,还说到我自私了,你自己玩吧
这样的现象,很多人都经历过,最终往往是进入争吵,这种对话给人带来永远不在一个频率上对话的感觉。
来看一下小赵是如何把一件小事挑成大事的(我特意用红色标注了):
询问行为(没打电话)——质疑能力(可用公话)——推理信念(就是不爱)——确认身份(自私的人)。
最终的导火索,在于小赵给小李确定的安了一个身份的,这个身份与小李的自我认知是不同的。
工作中又有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组对话的模拟:小王早晨又迟到了
张总:今天早晨怎么又迟到了呢?
小王:不好意思,路上堵车!
张总:怎么就你老堵车,不出发早一点吗,就你找借口?
小王:我说的是真的啊!
张总:你根本就没有把工作纪律放在眼里,记在心里!
小王:我也不想迟到啊?
张总:还不想迟到,每次都是你,真是无药可救了。
小王:(或者只是敢在心里)咱就事论事好不好,不要弄人身攻击。
几乎是同样的套路:询问行为(迟到)——质疑能力(早出发一点)——推理信念(无视纪律)——确认身份(无可救药)
结局自然也是无效,小王有可能一天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产生负能量。
为什么我们的沟通总是进入这样的循环,让沟通无效呢?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在实施沟通时,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准确的说应该是两个人所具备的思维逻辑之间的沟通,就如上文中的案例中一样,小赵和张总的沟通中思维逻辑让人抓狂,最终能够导致沟通的无效与失败。
很明显,每个人的认知系统是不同的,并且明显感知到这个认知系统是一定的思维逻辑层次的。在前面的两个案例中,就有很明显的思维逻辑:询问行为——质疑能力——推理信念——确定身份。这套思维逻辑就像一个地图一样,根植在沟通者的思维之中,输入一个行为,就自然而然就得到最后的结论。如果沟通的最后结果不如所愿,就需要开始寻找沟通中思维逻辑层次和使用的问题。
NLP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逻辑层次,有六个不同的层次:
六个层次具体代表着什么呢?
1、精神
指“我”与世界上其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描述为:为了谁,还有谁的。如: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责任、使命等等内容。
2、身份
一个人或者一伙人如何来看待自己,如何来描述身份的意义。如:我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我是惜时如金的人。上文案例中:无可求药、不懂爱,也是对人的身份的一种描述。
上文之中的最后结局,都是在身份定义这个层次上,将矛盾彻底激化。这个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一个根本的定义,如果这个乱了,或者与外界的印象不一致,就会引起人的反感与矛盾。
3、信念、价值观:
每一种身份都有相应的一套信念与价值,我们每天都会怀着一套价值体系去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决定着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和感受。
很多信念、价值观层次的问题是:
—为什么不做这件事;
—这件事有些什么意义?
—这件事应该是怎么样的?
4、能力
能力,就是有更多的选择,没有选择就是能力差。比如你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从事哪些工作,每一个选择都是一项能力。选择越多,能力越大。情绪也代表着能力,也列入这个层次。
5、行为
这个层次指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即能力的实际发挥情况。
6、环境
“环境”包括了所有外界的条件。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时、地、金钱和设备等都属于“环境”。
在两个人沟通中,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逻辑层次。如果两个人的思维逻辑层次结果是一致的,那沟通就是有效的。然而,在生活中沟通无效,这是一种常态,那就是思维逻辑层次的对应性问题了。
在打电话这件事的沟通之中,小赵武断的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层次,推导出:小李是一个自私的人,进入了对方思维逻辑层次的“身份”层,对方显然不是这么自我认知的,所以争吵就是必然的了。后面关于迟到对话的讨论中也是如此。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什么总是调强:就事论事,事,就是思维逻辑层次中的行为层,如果超越这个层次走向能力、信息价值观、身份等层次,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人认定为“人身攻击”,而沟通限入失败。
还有一种说法:同频,也可以在思维逻辑层次中找到支撑。如果我们在对话中,双方思维所处的层次是一样的,大家的对话就在一个频率上,产生积极的共鸣。
既然知道了,沟通其实是双方的思维逻辑层次需要在同一个层次,产生同频可以实现有意义的沟通。那么一个有效的沟通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有效的识别对方沟通的频率,就是需要明确与对方沟通启点的层次,是在行为层,还是在其他五层;
第二,有意识地将对方与自己有别的频率进行调整,调整到一个同一个频率上来,以达成沟通的目的;
先来看看,有效识别沟通的启点层次——
与他人沟通时,如果对方说的话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第一点就是要识别对方说话的层次,并且给予充分理解与认同,让对方感觉你懂他、理解他,愿意信任你,才能有效的开始对话。
我经常跟很多医院的投资人、院长等进行沟通,经常有这样的对话内容,可以来感知一下双方沟通的基本频次是哪个?
太鹏老师,你参观后发现了哪些问题啊——环境层的提问;
您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业绩——行为的提问;
我们的现状跟管理层之间有关系吗——能力层的提问;
你觉得我们医院应该做如何的定位呢——身份层的提问;
有效识别谈话的启点层次,并给予充分尊重与认同,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起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次,就是调频的过程。
在开头的管理案例中,张总也在试图调整频率,让员工产生羞耻之心,能够改过,但显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样,在第一个案例中,小赵也在通过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的逻辑层次来进行调整的,其目的就是想让男朋友能够更加关流自己,心中有自己,显然也是背道而迟。
如何调频呢?通过识频,已经能够确认双方沟通的基础频率,还是以开头案例来进行演绎,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对话过程,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第一个案例:
第二个案例:
那么我们来看,这两个案例中,是如何来调整频率的呢
思维逻辑层次中的六个层次中,环境、行为、能力这三个层次,我们每天都有意识的接触到或者谈论到 ,所以是由意识主导的;信念、身份、精神这三个层次,我们平常生活中很少去关注去思考,所以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其实,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过的每一步都被这三层所主宰。它们由潜意识控制着,往往不容易看清楚,却是我们快乐、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环境、行为、能力这三层,实际上,不过是信念、身份、精神这三层在现实生活中的显像而已。
我们可以把上面三个层次分为高三层,下面三个由意识控制的三个层次为低三层。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只用到逻辑层次中的五个层级。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采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奏效。
具体如何来进行调频呢:
A、确认谈话起点层,尊重并认同,取得认同;
每一次沟通,都是由某种具体的行为或结果而引起的,所以沟通的启点层大多数为低三层,尤其是行为层。对沟通的基础事实进行认定,有利于获取信赖感,为后续的沟通开一个好头。
多用询问“为什么”、“是什么”的启示型语句模式,给对方以确认或解释的空间;最好不要用“怎么”等带有一些挑衅意义的语句模式,让对方一开始就有对抗的意识。
如:这件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B、向高三层做出有益假设,取得沟通对象的共鸣:
在六个层次中,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只有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容易找到解决办法。在开头的两个案例中,两个人也在寻找高三层的延伸,但为什么无法取想要的结果呢?
主要原因在于:开头两个案例中,向高三层引导时,沟通者将自己的感知与认定强加给了对方,如:你就是不爱;如:你是无可救药的人。这种负面身份的定义,给对方带来自然而然的对抗行为。
而后面两个案例的延伸中,则明显得可以看出:1,使用假设性的语言,不进行确定化,可以留有转圜的空间;2、假设的内容是具有正向能量的,如: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你应该不是一个无视纪律的人。
假设的前提+正面的内容,让沟通对象有机会对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层次,这样才有机会让对方进行入思考,进行纠偏。
C、在高三层取得共鸣后,向低三层进行延伸支撑:
进行过前两步以后,沟通对象有机会取得更多的认同感,在高三层的启发下,有意识引导沟通对象进行较正初始的行为、生发更多行为。这个过程,是让沟通对象能够通过一件事,来提升多种能力的最佳调频目的。
如:小赵确认了小李的爱后,启发小李能够用其他行为再来表达爱,这样回到行为层,就产生了更多爱的举动,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
D、再次暗示高三层的假设,进入沟通对象潜意识:
进入潜意识,或者强化对方对于正向身份的确认,这调频的最终目的。
如果事事都要进行沟通,沟通成本将带来具大的浪费,而通过积极的让沟通对象确认自己的身份,然后能主动生必新的行为出来,这是很多沟通者并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通过行为的启发后,再次向上进入高三层内进行确认,多次重复就会真正将原来的假设身份(是一个爱我的人;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逐渐进入沟通对象潜意识层,确认这种身份,从而进入自动化的面。
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后面调频的过程:
一起来回顾一下
日常沟通中,经常发生无法达到目的的沟通,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不同。认知系统不同,源于背后的思维逻辑层次中每个层次内容的不同。
如何进行识别、调整沟通对象的频率,以达到沟通目的呢?
经典两步:
1、按图索骥,识别确定沟通中的启点层次,多为行为层;
2、如果对方与自己的频率不同,要进行调整:
A、识层沟通启点层次,给予认同,取得信赖感;
B、向高三层区域调整,做正向性假设,产生共鸣;
C、再向低三层区域进行延伸,提长能力,支撑高三层;
D、回归到高三层,将假设正向身份、信念等内化;
沟通中的频率调整,重于沟通本身,更大意义在于向沟通对象输入正向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等层次的内容,进入对方潜意识,形成优质自动化。
不是结束语的结束语
NLP里的思维逻辑层次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逻辑层图。如:每个人内心是不是统一的;如:解决问题的逻辑;如:员工管理等。我们将在以后继续与大家共同来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2 14:29:2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11 13:20: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0 14:10: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9 11:29:5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8 10:35: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5 13:44:02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