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导语
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的技术好、服务好,还是平价收费,却还是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进而构建响当当的品牌呢?有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呢?又需要我们向哪个方向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呢?
1、呼唤:新运营模式的出现
为什么医院拥有好的技术,价格又特别的公道,可就是这几年的发展不理想,现在发展又越来越困难?
一直努力想把××做为主打科室,但一直做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门诊量提高上去的,把这个核心技术给做起来?
……
这样的问题,无论在我的课堂上,还是平时与院长的交流之中,都是最为常中见的。尤其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里,面对竞争的加剧,规则的改变,如何将自己的核心、优势或特色病种运营好,已经成为医院运营管理者的核心目标及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针对上面的问题,其实医院都在运营中都努力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只是因为没有较为系统的模式,所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要么误打误撞,要么昙花一现。
回顾医院行业发展的现状,大致可以将产品或品牌运营系统缺失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公立医院或科室品牌运营不具备复制性:医疗行业发展至今,大型医院或品牌医院,多是因为过去供小于求、人口红利、资源集中等等原因而形成,有较强的客观条件限制,并不是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由于时机和环境不可复制,所以,很难模仿,很难复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却不够系统与科学。
2.民营医院发展期,也缺乏科学系统的运营模式:民营医院虽然发展的如火如荼,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属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状态,还未产生或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科室或病种运营模式。现在民营医院举步维艰、社会口碑不良的现状,主要原因也是系统、科学运营模式缺失。
3.转型期,缺乏与时俱近的运营模式:造成医院品牌或病种运营问题重重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是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期。在消化升级、消费主体变化、移动互联生态等多重元素的推动下,无论是服务,还是模式都需要进入一个转型期,医院行业的转型更加急切。同时在准入更加开放、医生多点执业等因素的挤压下,让竞争更加激烈,这也是主要的推动原因。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要性分析,在没有较全面经验和系统模式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下医院科室及品牌病种运营的模式,这需要我们使用全新的方法论,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模式的构建,助力医院转型。
2、方法论:新运营模式诞生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后面的分析方法与逻辑,先来推荐一个创新的常用模型:

快速理解一下,如:如何将一本书转化成自己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就有这三个步骤:先解构作者的叙述逻辑和重点,然后对一些重点进行进一步理解,最后自己经过重组,用自己的语言或方式表达出来。
回到平时的工作中来:把医院的环境整顿一新,就是优化这一步,并且优化的仅是一个点而已,如果想让产品更加优秀,就需要解构出更多的节点或细节,并进行系统优化提升。
能否用“解构——优化——重组”这一套模式,来创新出新的科室及病种运营模式呢?可以先来试着分一下:
1.解构:对要创新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其解构成若干个组成部分。这个解构的过程,也是能将一个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逐步细化成可以解的问题。
从过去的认知,已经明确,患者对于科室或病种品牌的认知,不仅一个影响元素,是多重元素影响的累加效果。如何尽可能的找全这些影响元素,这是我们解构的目标之一。
解构的方式根据个人习惯是比较灵活的,基础的解构方式有两种:一是沿时间轴横向进行分解,就诊前、诊中、诊后,诊中又挂号、诊断、治疗等;二是沿程度轴纵向进行分解,如微笑这个点上,不同的微笑状态会获得不同的结果。
解构这一步中,越是解构的细致,越容易产生提升的效果。同时,如果解构后,多个部分的同时优化提升,达到的效果,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的裂变。
2.优化:上一步不是为解构而解构,而是为了提升和创新,需要对第一步分析出来的节点进行优化与提升,这可以类比平时的局部创新的概念。
接着上面的例子:解构到微笑这个具体的动作,就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标准化训练,来优化提升微笑的感染力。还有诸如:装修环境局部或整体的优化、就诊便利性的优化。
也可以直接总结为:优化的深度及宽度,对运营模式的先进程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重组:这一步也是新模式难以诞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优化属于局部式的创新,这在过去线性发展的时代,谁能持续局部创新就可以拥有生存机会,而现在已经进入断涯式的发展模式,充斥着颠覆、跨界,谁能率先重组出一套适应性强的模式,谁就有可能领先很多。
具体我们可以到后面来进行具体的感知。经过这个创新方法论工具的理解与类比,我们可以应用这个工具,来对医院科室及病种运营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研究。
第一步,解构
在医院科室或病种品牌运营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焦点,就是院方的感知与患方感知差异太大,这也就产生了院方认为“技术好、服务好、品牌好”,而患者却与这个相差很多。这个感知的结果,我们暂且定义为“品牌或产品”。
患者体验不够好,没有得到相应尊重,就会评定这个产品或品牌不够好。这是一个感知的结果,可能未来事实的真实反映。正是这种能否真实反映的因素存在,诸如:经验、人性等等,才让“品牌或产品”运营难度加大,存在很多未知。
简单的表示为:

这是在科室或病种运营中,要直接解决的两个基本关系。但如果直接这样来进行研究,显然无从下手,我们需要将其继续进行一些分解:

从这个图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产生在中间交互的环节上,就是在交接部分产生了差异,为什么会产生呢?
一个正在低头写病历的护士,没有及时抬头应答患者的询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交互过程。很容易就会推理到,患者认为不尊重,护士认为我正在做事,也没有忽略患者,这样子差异就产生了。
那按运营的要求:护士是应该及时关注患者的需求,并要抬头面对患者沟通。有标准为什么执行不到呢,这里出现了我们进一步分解的机会,就是院方感知的品牌,但由于执行的个体差异,已经在开始变异了。
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来进行解构:

至此,基本把品牌、理念、运营的过程给按顺序(流程顺序)进行了解构:医院认知的品牌的,经过执行人的理解与转化,向患者提供服务;患者在体验之后,按自己的认知,得出患者的认知品牌。

然后,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对每一个点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第一部分,医院感知的品牌,这里至少应该包括:运营者初心、运营理念、定位、流程、标准等等,解构的越细,才有机会让品牌或模式更加丰满,具有影响力。
当面对一些院长或管理者发出开头的疑问时,我经常会做一些提问:OK,你的产品好?我想继续问一些问题:你针对哪些患者;这些患者有什么样的特点;你的科室或病种运营理念是什么……经过这样的一系列提问,大多数人都会语塞。所以,有时当我们在埋怨为什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的是我们的品牌内容的定义是否是明确的。
我经常做这样的解构,解构的越细、次数越多,才会有如“疱丁解牛”,操作熟练。篇幅有限,仅用下图来做一个启发与总结。

第二步,优化
把第一步的工作解构好以后,这部分工作就相对而言简单了,因为平时我们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做局部的优化。
如: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环境的整顿重装、微笑的严苛训练等等,都是针对某一个解构后的点进行优化提升。也有小局部的优化,如病人的一站式取结果、交费等等。
本部分,具体略。
第三步,重构
重点来了,这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最难的一部分。在第一步、第二步中,我们对整个要素部分进行详细的解构,然后针对部分结构进行了优化,就是为了最后的重构。
所有针对科室或品牌病种运营的解构、优化,都是想完成一个基本动作,就是让患者自然而然产生医院想给予的品牌或模式的认知。
所以,我们重构后的运营系统,就是实现这个目的。把患者的所有体验、思维与最后的认知,都用于指导科室或病种运营模式的重组的过程中,融合到每一步中去。
我们先来整理一个基本的逻辑顺序出来:

1.因为拥有部分核心资源,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等,所以想用它们来做点事情;
2.确定了想做事情的初心、价值观、目标等核心文化理念;
3.再用上一步中确定的核心理念,在部分核心资源上,开始建设更加完整的产品;
4.产品有了,就必须要显现给患者,如:把话说到位、关注每个人的体验等等;
5.患者进行了体验,如何强化体验,分享体验,更加确定开始的品牌认知。
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其实包含了五个基本逻辑顺序:
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结构,我们就可以把经过解构、优化后的各个点,进行重新组合了。
如,关于解构中的第二部分:执行者认知,至少包括执行者对于文化的需求、个人体验与成长、具体的执行标准等,这些解构后经过优化的内容,将在上图中“核心文化层、产品层、显现层”中都有所涉及。
我们稍加具体解读一下:
第一层,文化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无论是患者还是员工,都需要诊疗和工作之外的精神需求,那就是文化。这一个层次是很多医院在科室或病种运营中所欠缺的部分。
产品精神虚弱,靠再多的资金、运营和管理也无用。如何找到并完善产品精神,及配套的价值观、目标等,是本层的重要工作。
第二层,产品层:这是当初我们想做一个医院或一个事业的起点,当然那个时候,这个产品并不完整,只是一部分,如:有几个专家,有某项技术等等。
在本层次就是要依据文化层,开始配套更多资源,并重构产品的组合,这一层与文化层相互进验证,是文化层的实际证据支持。
第三层,显现层:这是一个交互层,产品显现和患者体验相交互,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层。如果显现方式不对,效果不好,前面两层的努力就将被付诸东流。
在这个层次里,更加注生患者体验的设计、价值的塑造及全员的显现模式等几个重要的交互内容。
第四层,链接层:这个层次是很多运营者极少关注的内容,应该成为科室或病种品牌运营的一部分,让口碑、影响再飞一会。
链接层,要实现的核心目的,就像网络链接一样,点击一下就能打开更加丰富的世界。如:打开“已就诊患者”这个链接,链接更多人;再如:打开“更多链接”,进入跨界合作的大空间。
经过“解构——优化——重构”一个严谨的创新过程,新产生的品牌或病种运营模式系统(我称之为“四维十二相系统”)

从逻辑、组合上面更加全面涵盖了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同时又注入了诸如:体验、口碑、理念等等转型所需要的要素,可以说是一套完整而与时俱进的品牌或病种运营方法论体系。
当然,这样一套基础模型,依然需要更多的验证与迭代升级,有了这套方法论,我们就有了成长的基础。
总结:
1.为什么技术好、服务好,患者却不认同,在于缺乏一套科室或病种的运营方法论体系;
2.如何产生一套全新的模式,使用“解构——优化——重组”的创新方法论;
3.“四维十二相系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可能的基础方法论,能让技术好、服务好等要素更容易的让患者感知到,全面重塑医院诊疗服务产品的价值,实现医院重点病种的品牌建设。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3 15:3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3 13:42:1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3 10:03:0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2 16:04: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2 13:56: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2 09:03:56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