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一个医生群里,大家对于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硬性规定中转剖宫产率颇有微词,讨论很热烈。
硬性规定中转剖宫产率是不合适,但是它依然还是一个有意义的产科质控指标。
01、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在这个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有两个明显的bug。
一个是不应该硬性规定具体的比例;
二是并没有给出中转剖宫产率的标准和定义。
其实,衡量中转剖宫产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首先,在国际上就没有临产的统一标准,不同的国家、不同学术专著都有各自的标准。
我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妇产科教科书的主编之一,在讨论临产标准的时候,不是没有争议。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相对比较原则性的标准,没有确定宫口开张、宫颈管消失和胎先露下降的具体数值。
“临产的重要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所以,对于大多数产妇来讲,计算产程通常都是倒算的,临产的时间也通常是倒推出来的。
考核中转剖宫产率困难
临产的时间相对比较模糊,也没有公认的中转剖宫产率的标准定义,所以考核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要规定和考核一件事,首先得有标准、有定义。这些标准和定义需要有出处、有道理、有依据。
很遗憾,在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所以执行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差距,不同的医院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
02、中转剖宫产率可作为质控指标
在一妇婴做院长时,我提出来要做“安全降低剖宫产”项目,做的时候,中转剖宫产率也是其中一个质控指标。
因为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我们就制定了一个自己医院的标准,纳入分母进行统计的产妇是:
单胎头位,正式临产,有规律宫缩,宫口开2-3公分以上。
考核中转剖宫产率的目的
考核中转剖宫产率的主要目的是:在保障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因为“难产”和“胎儿窘迫”而进行的剖宫产。
我们并没有硬性规定中转剖宫产率,强调的是安全降低剖宫产,是质量持续改善(CQI,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
通过制订相应的规范和严格掌握“难产”与“胎儿窘迫”的标准,不断的进行评审与改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一妇婴中转剖宫产率基本保持在2%左右。
中转剖宫产率的前提和底线
当然,这个2%是有前提的。
我们统计的标准是:单胎头位,正式临产,有规律宫缩,宫口开2-3公分以上。
我们的基本底线是: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安全降低剖宫产,这是长期持续改善的结果,我们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比例上限。
这个比例仅供参考,大家没有必要拿自己医院的数据和我们比较。
总结:
所以,中转剖宫产率是可以作为质控指标来监控的,目的是督促大家持续改善。
在诊断“难产”与“胎儿窘迫”时不能太随意,但是没有必要规定要低于某一个比例。
中国的现状是,一旦你要硬性规定,要考核某个指标,要求大家都要达标,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做假,数据做假成了一种习惯。
举个例子,有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产后出血率不允许超过3%,于是所有医院都达标,多数病人的产后出血量都是100ml。就算是有医院是超过3%的,你查他几次,很快也就低于3%了……
不要说低于3%,就算是你规定产后出血率不允许超过1%,我相信大家也会很快达标的,你懂的。
于是行政部门就开心了,真的以为自己的管理和考核措施很有效……
作者:段涛
来源:段涛大夫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