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主营业务,全面聚焦肿瘤医疗服务,永和智控这步棋能下好吗?
“新建或收购4家医院”
上市公司全面聚焦肿瘤医疗
近日(10月8日),A股上市公司“永和智控”再度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暨关联交易事项的进展公告”,汇报“拟向制霸科技出售浙江永和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100%股权”相关事项的最新进展。
而这一次公告,也是永和智控继今年6月,宣布转让上述子公司 ,“退出流体智控业务,聚焦业务于医疗健康产业,预计将不低于4.3亿元的交易资金,全部投入医疗产业”后,首次更新重大资产重组详情。
同日,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反映,有投资者向永和智控提问,面对2025年有望达到1023亿元的民营肿瘤医院市场,永和智控目前全资医院资产仅有2家这一现状的看法。
永和智控回答道:
公司已于2020年起向医疗健康产业实施战略转型,全面聚焦肿瘤精准放射治疗领域,打造以肿瘤精准放射治疗为服务核心的连锁型专科医院。
公司现已拥有达州医科肿瘤医院和昆明医科肿瘤医院,并参股西安医科肿瘤医院。
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剥离原阀门管件产业,将资源优势集中于医疗健康产业。依据公司2019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业务考核条件,截至2021年底,公司将新建或收购4家医院,目前,公司已基本锁定两家医院业务的投资标的,相关收购事宜正在前期准备中,公司将按此计划推进,具体以公司后续相关公告为准。
永和智控“新建或收购4家医院”这个答复,对比2021年6月,永和智控董秘刘杰在接受财经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今年的目标是收购或新设不少于2家医院”这条信息,明确了医院新建或收购的具体数字。
或许接下来不足3个月的时间里,永和智控还会有与医院投资有关的新动作。
据了解,永和智控全名为永和流体智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流体控制设备及器材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各类铜质阀门、管件等水暖器材,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
2020年1月,永和智控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成都永和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了达州中科肿瘤医院有限公司95%股权,股权转让价格为8860万元。也就是以这个为契机,永和智控开始着手转型,进军医疗服务行业。
2020年9月,永和智控全资子公司成都永和成就昆明医科的股权收购事项与龙岩市长峰网络科技合伙企业签署了《关于昆明医科肿瘤医院有限公司之股权收购协议》,以人民币1.08亿元的价格买下了昆明医科肿瘤医院,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肿瘤医疗领域的布局。
而到了2021年,除了宣布剥离流体智控业务外,永和智控7月22日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拟新建一家二级肿瘤专科医院,从建设到达到盈亏平衡点预计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每家医院的预计投入在5000万至7000万左右,主要的投入体现在放疗设备,约占整体投入的比例的60%。如医院在达到盈亏平衡点后进入稳态运营,一般在三年左右可收回初始投资成本。
至于目前公司医院目前的运营模式,永和智控表示主要依赖“设备+人才”的组合运营模式。
在专家人才方面,一方面基于公司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团队在本行业20余年的人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与军队医院改制分流出大量专家至民营医院以及部分公立医院的退休专家、学科带头人建立良好合作。
同时,公司定位“纯粹的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计划在全国多点布局,打造连锁型的以肿瘤精准放疗为服务核心的专科医院模式。
此外有消息称,永和智控曾经还投资过一家厦门永和医科肿瘤医院有限公司,不过目前该医院已显示“注销”状态。
能否“弯道超车”?
民营肿瘤领域掀起收并购热潮
2020年,“胡润百富”发布了一份“医疗大健康白皮书”。其中,“肿瘤医院”以总收入764.7亿元,平均营收49022.1万元的成绩问鼎“专科医院营收能力”榜首,成为了民营医疗市场上“最赚钱”的专科医院类别。
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我国肿瘤医院入院人数从131.9万人增长至344.5万人,复合增长率12.75%;肿瘤医院床位数从13.4万张增长至24.2万张,年复合增长率为7.67%。很显然,我国肿瘤医院床位供不应求,民营肿瘤医疗市场依旧具备相当可观的发展潜质。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全国民营医院发展需求调研报告》亦显示:在参与报告调查的144家民营医院中,有7.6%的医院将“肿瘤科”作为该院最特色的优势专科,百分占比仅低于骨科、康复、妇产、神经内外科和肾病血液透析科。
换句话说,民营医院发展肿瘤专科,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但总体而言,同质化并不严重,而且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而近几年,社会办医领域“肿瘤医院”的收并购热潮逐渐出现了复兴之势。
先有2017年-2018年,海尔集团旗下的盈康生命相继收购友谊医院、重庆友方、杭州怡康,设立长春盈康、长沙盈康等医院;后又有2020年,海吉亚医疗赴港敲钟,17.35亿元收购苏州永鼎医院,拟收购华南地区地级市的民营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
事实上,此前因大肆收购亏损爆雷,陷入破产危机的“民营医院第一股”康医疗集团,从藏药起家,转型“大健康”的重要重要布局之一也是聚焦肿瘤医疗。
只不过,发展肿瘤专科,或是投资新建肿瘤医院,民营医疗行业依旧面临着以下三大类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2015年后,医保对于复杂手术,包括肿瘤治疗在内的相关报销开始慢慢收紧。医保限额后,不少医疗机构治疗肿瘤病人,几乎是做一个亏一个。治疗越大的病,越危重的病人,亏损情况就会变得越严重。在没有商保支持的前提下,肿瘤医院营收数据漂亮,但实际净收入不见得就如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第二,肿瘤技术要求高,人才质量需求“硬核”,一方面是拥有高超技术和诊疗经验的专家短缺,另一方面是人才招聘培养成本高。此前“丁香人才”有统计资料显示,肿瘤科是国内医生平均收入最高的科室没有之一,而民营医院获取肿瘤科医生的方式也大多为“高薪聘请”。
第三,公立医院凭借品牌、人才和设备等绝对优势,垄断了国内95%以上的肿瘤医疗服务市场。民营肿瘤专科注定难以与公立医院分庭抗礼,更多时候甚至只能在肿瘤康复领域“捡漏”。
曾有文章指出:近年来分级诊疗强基层的建设潮中,作为高发病、慢性病、大病的肿瘤医疗服务成为了基层公立医院短期内很难弥补的短板,因此也给市场化办医提供了一片蓝海市场,因此未来十年,会有更多的资本和医生团队入场布局肿瘤医疗服务,或将有更多肿瘤医疗服务业务为主营的上市公司涌现,并将在市场上加速布局。
肿瘤行业能不能在资本寒冬之下带领民营医疗“弯道超车”?或许还需要时间打磨,等待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蜕变。
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29 17:06:2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