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要完成这些新的社会使命和责任,会面临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
但只要医院精神气质在,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化解风险,战胜挑战,克服困难,逐步完成使命与责任。
我在各地的实战授课中,也着重提到医院对员工的“LOVE”管理——
L——Learn(学习,为员工提供晋升、学习空间);
O——Operate(成熟的管理体系,让员工发挥最大作用);
V——Valued(价值,不仅让员工为医院创造价值,医院也要为员工创造价值);
E——Effective(效率,把员工放在合适位置,人尽其才)。
近年来,医院追求更高“性价比”的价值医疗理念和实践,正在中国落地生根,渐次开花结果。
价值医疗,即基于价值的医疗健康(Value-based Healthcare),是指在单位健康投入(cost)内获得更高的健康获益(outcome)。
2010年“价值医疗”理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从破解美国医疗系统高成本、低绩效的难题出发,价值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OECD成员国的重视。
2018年,价值医疗理念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在整合式健康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领域深入推进。
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组建,在成本和疗效监控、基于价值的战略性购买方面精准发力。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从医院到企业到大学,一大批价值导向型的优秀案例涌现,覆盖五大类别:公众参与、整合式服务、支付引领、效果评估、数据赋能。
在当前的国情下,要继续提高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确保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医疗的理念再度引发全社会包括医学界的关注。传统的医疗观,更多考虑的是单纯疾病,而忽略了病人的社会性,不管这个病人的年龄、性别、经济地位、职业、社会地位如何变化,治疗方案几乎是固定的。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特色医院,没有做成品牌?
关键是认知所限!有许多医院在本地区得到一定的顾客认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甚至部分医院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学科,吸引了来自外地许多顾客。
此种现象使得医院管理者简单地认为,医疗技术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医院品牌就等同于医疗技术品牌……
因此,医院往往聚焦于对疾病的诊治,而忽略了医院组织文化的改进,淡化了对顾客人性化服务和关怀,这样的思维固化具有局限性。
价值医疗提倡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将患者的医疗费用、治疗效果和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考虑进来。
由此,追求价值医疗和独特的市场定位,与患者建立有效连接和互动关系,培植品牌认知和赋能文化基因,融价值个性与文化自信于一体,在患者心智中建立情感共鸣,与时代同频共振刻不容缓。
员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结合应反映出一个医院的品牌使命,然而,有些员工不太清楚自己的医院价值观是怎样的,或是简单地认为那不过是医院用来搞公关的说辞。
由此,医院必须说服消费者和医院员工,让他们重视医院的价值观,有责任让员工成为价值观大使。
因为它是医院全体成员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的综合,是医院的生命力,对医院的现在和未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医院应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事实上,一家医院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就没有“灵魂”,医院价值观塑造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即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竞争激励为平台,以优质服务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低耗高效为目标。
无论是医院组织还是管理者,都在这样的时代经历着比过往更为多元和复杂的困境与挑战。
当所有挑战蜂拥而至,过往的管理方法和人生经验已不足以应对,领导者需要怎样的一套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才能化解焦虑,冲破困境,引领自己、团队和组织逆势而上?
2018年7月中旬,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全院范围取消加床后打响了国内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宣布全院削减2000张床位,实现全院零加床。
为此,徐医附院制定了周密的运行方案和保障措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出院一位加床病人随即取消一张加床,直至全部清空。这样,通过合理调节绩效杠杆,保证了全院诊疗运行良好,同时倒逼了效率的提升,加快了床位的周转。
为什么要这么做?
医院领导的看法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出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取消加床虽然会导致医院营收的下降,但是全院上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对标找差,统一思想,一致认为打造高质量的区域医学中心,必须从量的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形成了不以床位多少论绩效,而是以质量内涵为重点的发展理念,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的就医环境,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显然,削减病床数量这一开创行业“自我革命”先河的“壮举”背后,是徐医人对公立医院由规模型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理解。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削减加床只是看得见的“治标”,更关键的实现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这一看不见的“治本”流程。
1994年,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刚建院,它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参与管理,国外医院参与管理中国公立医院,在国内尚属首例,颇受关注。
著名的“邵医模式”代表性的——“门诊不输液”、“全院不加床”、“无痛医院”等,都是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后形成。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理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
一是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
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作为供方的医生掌握专业知识,他可以为病患治病,当然也知道如何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酬金;而同样作为供方的医院,由于有医院建设和给员工发奖金的压力,也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患者花的钱越多越好,因此存在诱导消费的倾向。
二是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或产品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个人多久会得病,得什么病,得病后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如何,看病要付多少钱,患者有时并不清楚。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7-16 15:19: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14 14:14:2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9 14:12:5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7 13:30: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7-03 14:12:0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1 11:18:2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