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讨论制度?是医院核心制度之一,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但是随着诊断水平的提升,部分医生过分依赖器械和技术,使得术前讨论流于形式,出现讨论内容不充分、记录不规范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要点,以期进一步规范术前讨论制度的有效落实。
案例回顾
2017年8月15日,患者罗某因摔倒后出现腰背痛入住C医院诊治,经DR摄片及CT扫描发现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8月17日上午9时,主治医生殷某为患者行经皮穿刺腰1椎体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术),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肌力减退,殷某未做任何处理即将患者送回病房。30 min后,患者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运动不能,急诊CT显示腰1节段平面椎管内有骨水泥渗漏。殷某在未邀请其他科室会诊的情况下,于当日17时30分行胸12至腰3段椎管探查、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术,术后复查CT及MRI显示腰1、2平面椎管内仍有少量骨水泥影,椎管稍狭窄。术后至今,患者双下肢疼痛难忍,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0级,大小便失禁。患者提起诉讼,院方提交病历中无医方行初次PKP术及再次手术的术前讨论记录,且无科主任签字的手术审批书。
经鉴定,C医院在诊疗过程中,未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完全告知义务,手术操作不符合诊疗规范,违反术前讨论制度等多项医疗核心制度。
案情分析
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实施手术患者均须开展术前讨论。该案例中的患者并未实施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但医方未组织术前病例讨论,直接为患者行PKP术。
术前讨论制度还规定,当患者病情复杂,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增加手术风险或影响手术效果的合并症等情况时,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术前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科室会诊;对于非计划二次手术,应纳入全科讨论范围。该患者在初次手术后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运动不能”等严重并发症,医方却未开展全科术前讨论,也未邀请相关学科协作处理,擅自开展了二次手术。
此外,医方在术前未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医疗风险等情况,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缺乏足够重视,违反了《民法典》第1219条规定以及多项医疗核心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要把握那些重点?
2018年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裁判文书网对涉及术前讨论内容的“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判例涉及570份。这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
1.没有术前讨论记录
2.术前讨论的内容不全面
3.术前讨论的内容未得到有效执行
4.手术医师或相关专业科室医师未参加术前讨论
5.术前讨论的诊疗方案错误
6.术前讨论时间滞后
7.病历书写及管理缺陷
从以上案例数据分析是因医师的法律意识淡薄,医院法治化管理意识不强,医师执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实施未及时宣教等原因引起。
2018年4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18项核心制度第8项对术前讨论制度做了明确规定:“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术前讨论制度重点:
●基本要求:
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讨论范围:
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
新开展手术、高龄患者手术、高风险手术、毁损性手术、非计划二次手术、可能存在或已存在医患争议或纠纷的手术、患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手术,应当纳入全科讨论范围。全科讨论应当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的会诊
每例四级手术实施前,应组织多学科讨论
讨论内容:
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拟行术式、麻醉方式、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特殊的术前准备内容;术中、术后应当充分注意的事项等
文章来源:
卫监视界,《术前讨论制度要点分析》;
医法人文侠,《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
武汉协和医院医务办公室,《医疗制度“划重点”|| 术前讨论制度》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7 13:30: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7-03 14:12:0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1 11:18:2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6-25 15:11:0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6-24 14:55:4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6-18 16:51:31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