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好,我是焜哥。
最近翻找行业资料时,重读医美实操老兵黄石头老师的一些文章。
特别当年分析恒大和苏宁进军医美的分析,里面观点不但未过时,当下依旧震耳欲聋。
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经过时间沉淀韵味更香。
不过这种香,对于恒大和苏宁来说可能略显苦涩。
毕竟已经提前透题,考试还未能及格,这事也略显尴尬。
当然,知错就犯是人性,犯过之后再多犯几次也就能习惯,能释怀。
只是负债2.4万亿的恒大如今做啥都为时已晚。
不过恒大和苏宁的坎坷,至少能让医美人觉得门外的野蛮人没那么可怕。
这些年,跨界而来的入局者纷纷铩羽,略显拉胯。
不免让医美人觉得可以对门外的野蛮人说NO。
很多跨界者可能不知道,医美这扇门,在鼓励社会办医后就没锁上。
也许当猛力一冲后,发现就能轻松闯入,所以小心谨慎的心从此放下。
失去敬畏,野蛮人也难免入坑,哪怕是进门也不例外。
这里最明显的可能就是恒大。
恒大从去年开始就屡上热搜,以至有关恒大医美的信息基本被淹没。
在选择更精准的关键词后,留下的时间节点是2015。
那一年,恒大医美正式开业,那也是有关医美的新闻第一次能全面占据媒体版面。
那一年,恒大联手韩国原辰医美在天津开办一家当时最大医美医院。
那一年,恒大预告2018年国内医美市场能突破万亿,并雄心壮志地想从中分一杯羹。
那一年,恒大自认为是进入医美的野蛮人。
当然,时至今日,无论是选址,还是管理。
无论是行业地位,还是集团现状。
都在说明这位野蛮人进入医美后难免水土不服。
不过这坑,可能在恒大医美创办初始就自己亲手埋下。
也许是进来太容易,也许是觉得医美人才太草莽,或者觉得医美市场太初级。
所以创立之初,就直接没启用医美人管医美。
当然这猎头对医美行业的陌生,医美人才的野蛮生长,这些也是一定因素。
毕竟开始走向高学历管理团队打造的恒大,很难和野蛮生长出来的医美人同频。
不用行业人员管行业事,对医美行业的轻视,还有集团公司决策慢,但要求产出效益要快。
主观自以为是,客观不尊重现实。
这其实和医美无关,这进入任何行业都会入坑。
实际上,恒大冰泉也证明如此。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样的故事,在苏宁身上再次发生。
虽然在2021年,时任苏宁董事长的张桂平喊出“五年内实现医美第一主业,五年后医美唯一主业”的目标,立志打造亚洲第一医美品牌。
这句话如果在2016,可能相信的人更多。
当年的医美人,都感觉美莱艺星终于迎来一位劲敌。
可几年之后的现在,很少医美人会把他们摆在同一地位。
毕竟2022年1.93亿的营收,可能就是一个区域强者的体量。
为什么要行业人做行业事,其实主要想依托经验去避坑,去增效。
不然一些明显的坑没经历可能就直接踩下。
一些转型的节点认不出可能就此错过。
以至整个发展就是自己交学费重现再来,那当然会慢。
苏宁医美能不能实现喊出的口号。
以目前看很难。
恒大和苏宁能不能成为警示牌,提醒跨界入局者小心。
以目前看依旧很难。
即使有当年正打之年的恒大和苏宁进入医美的前车之鉴。
也很难让野蛮人进来后能保持谨慎之心和谨慎之行。
他们还会说,不是还有家朗姿吗?
确实,朗姿是跨界进入医美少有还不错的案例。
但这也是建立在对管理层尊重和保持之上。
人家是跨界,但不野蛮。
用行业人管行业事,是同为跨界,朗姿2022营收是苏宁7倍的核心。
结果能说明一切。
可能不少人会说,用内行管内行,就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恒大和苏宁这么大公司还不会?
那些不乏名校光环,拥有MBA学历,不缺资金,又有其它行业战绩的高管。
为什么就不知道放权给行业人?
这无关任何理论和能力,单纯就是立场和人性。
看着医美一些落后的管理手段和野蛮的获客手段,多少会看不顺眼。
此时还能直接动手,当然忍不住会下场去管。
只是这样,难免带点俯视的角度,觉得自己有名有品牌,在竞价为王的时候也看不起百度,连竞价部门都可不设。
自己不懂医美,其他人去管,都是其他人的子弟兵,感觉自己被架空,太没安全感,更是难免会想办法下点绊子。
所以在一些核心岗难免去掺沙子,在该需要当场决定的时候遵循流程,在该需要谨守规章的时候,却以身犯规。
这就是立场和人性带来的必然,古今如此,中外也如此。
医美如此,医美行外也如此。
当然医美会把这一切放大。
因为医美的产品是需要到现场才能完成和交付。
对人的依赖就很重要。
地产和卖场可以降低对人的依赖,但医美很难。
在这个以人为产品,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
人性当然会放大。
而门外的野蛮人往往不相信人性,所以才会屡屡受挫。
当然这也是野蛮人如今拼命想去抢占上游的原因。
毕竟人性太难琢磨,特别一个在当下同时拥有最高和最低学历的行业,更难把握。
只是门外的野蛮人能否明白,其实不止医美,整个医疗服务行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毕竟多年以公立为主的医疗服务发展,带来的是核心机构运营、经营、营销人员的稀缺。
在国外很常见门诊经理岗位,在国内基本等于无。
有人可能说,医疗机构为什么需要这个岗位。
对,医疗机构可能不需要这个岗位。
但一定需要这些职能,需要人去经营,去管理,去运营,去传播,去公关,去塑造品牌。
小的诊所,特别医生诊所可能通过医生和诊所高度绑定,通过自己与客户直接链接,去避免这些职能。
但是只要是超过200平,不以一个医生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都需要以上职能。
而这些职能,目前处于严重稀缺阶段。
造成这种稀缺的原因是:
一、能胜任的感觉不匹配;
二、有能力的无法辨别;
三、真正能打的有更多机会选择;
四、能做事的在机构无从发挥,不给权限。
所以现在普遍现状是,大机构很多能力强的职场人不愿意去。
中小机构用人的不规范又很容易把打工人逼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让门口的野蛮人难免抓瞎。
进入其它行业,通过猎头和股权就能把行业牢牢控住。
但医美,核心竞争力是人。
猎头自己又对医美行业不熟,通常人才能劣难猎。
这让跨界医美都很拉胯,让医美门外野蛮人进门后屡屡受挫。
2023,又是一个资本大举进入医美的年份。
虽然野蛮人屡屡受挫,但是也感谢带来的一些变化。
最少,已经很多机构开始选择大小休。在口腔实行多年的双休,在医美也偶有出现。
最少,人员岗位的正规化也慢慢实现。
最少,一些劣币明显感到压力,要么离场,要么转型。
其实说起来,往上溯源,谁又不是野蛮人。
只有通过一次次铁与火的碰撞,一步步进化至此。
野蛮人不可怕,也许只有野蛮人才能让野蛮生长走向秩序。
毕竟,只有秩序,医美行业才能良性发展。
也只有秩序,医美人才能获取难得的安全感。
也只有这样,医美人才能全心工作。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