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一个医疗行业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的是,临床路径是医疗机构一直在做的一项管理工作;而陌生的是,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临床路径却成为应对卫生系统考评的工具,“应试”产物、形同虚设。
一、如何选择临床路径病种
在笔者看来DRG/DIP付费以后选择临床路径病种可以参考一下要点:
1、质量安全有保障、诊疗过程少变异
在选择临床路径时,优先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选择一些诊断治疗方案明确,技术成熟,疾病诊疗过程相对固定,变异较少的病种。
可优先考虑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病种。
2、临床路径执行量与完径率
在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情况下,临床路径一定要有效果,执行数量与执行率也就成为关键。简而言之,要有较多的病例进入临床路径、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具有较高完径率。
可考虑常见病、多发病。
3、DRG/DIP付费不具优势
在确保以上两点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DRG/DIP付费对比按项目付费呈现负值的病种进行临床路径管理。
4、组内费用差异
CV值是评价DRG/DIP分组方案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之一。CV值越低也就代表组内差异越小,反之越大。通过CV值便可以锁定费用差异越大的病组/病种,体现院内诊疗成本差异较大,即使付费结余也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
在CV值大的情况下,还要排除分组方案、病例数量等对于CV值的影响因素选择病种。
二、临床路径建立与优化
1、科学规范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规范,基于本院实际,结合临床、管理专家意见,制定医院内部临床路径,供临床医师使用。
2、质量管控
明确临床路径执行的关键点, 基于数据收集标准制定相关数据评价指标(好转治愈率、重返率、住院天数、医疗总费费用、药品、耗材、检查等),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3.灵活高效
在治疗方案确定的情况下,结合医院诊疗实际,给予临床医师检验检查、治疗用药一定的自主权,便于临床实践,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4.持续改进
利用数据指标监测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定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分析;同时结合临床与管理意见收集、经验总结;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好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
三、监测评价指标
在实际开展临床路径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指标进行执行过程监测以及定期评价分析,为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1、时间评价
平均住院日、时间消耗指数等。
2、费用评价
例均费用、例均药品费用、例均耗材费用、费用消耗指数等。
3、质量评价
非计划重返手术率、重返再入院率、好转治愈率等。
4、执行评价
CV值、临床路径完径率、患者满意度等等。
四、总结
临床路径在DRG/DIP支付方式下将改变以往“应试”的性质,在医院内真正实现“落地”实行,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诊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在实现成本管控的同时有效避免服务不足。
DRG/DIP付费下科学化的临床路径管理,一定能体现“医疗与医保”相向而行,很显然,这也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疗质量管理的体现点之一。
作者及来源:郑经说双D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4-11-22 17:26:01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1-22 16:54: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1-22 16:53:3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4-11-22 16:49:5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4-11-22 11:04:4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1-22 11:02:14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