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放宽外资独资办医条件≠降低门槛

14年09月03日 阅读:13190 来源: 廖新波原创

  这是在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的一篇对话。

  8月27日,外资独资办医迎来拐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与此同时,开办外资独资医院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也就是说,一旦省级卫生部门审批通过,下一环节就是由省级商务部门依据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对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进行审批。

  其实,外资独资办医肇始于2010年国务院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意见》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

  不过,这一提议一直并未落实。

  2014年,无论是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传递出的“促进社会办医主体多元化,将扩大境外资本在中国办医,包括办独资医院的范围”,还是在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提出的“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都预示着外资独资办医将出现转机。

  此番,《通知》无疑是放宽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办医的条件。那么,外资独资办医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外资独资办医与其他医疗机构有何不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否得到一定解决?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对原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现为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正厅级巡视员廖新波进行了专访。

  《民生周刊》: 如何看待《通知》这个政策?

  廖新波 :这是个利好的政策。但实际上,外资独资办医所涉及到的远远不止发布《通知》的这两个部门——国家卫计委和商务部,它还会涉及到金融、土地、保险等等。

  因此,这项政策虽利好,但影响外资办医的政策环境依然是非常复杂的,外资办医仍需要各部门进一步理顺关系与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配套政策。

  《通知》是放宽了外资在中国独资办医的条件,但是放宽不等于办医的门槛降低。

  《民生周刊》:该如何理解放宽外资独资办医条件不等于降低门槛?

  廖新波:因为按照《通知》所说,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试点地区的条件和要求。举个例子,外资进入中国建立大型医院,必然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但根据现行政策,只有在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医院才能购置大型医用设备。而在这之中,购置设备所需要的层层报批同样适用于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另外,《通知》在医保、人事制度等方面还缺乏细则。目前,医师自由多点执业尚未全面铺开,而且医院一旦取得医保定点资格须执行医保部门定价,这种种条件会导致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缺乏医生资源及患者。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办医与其他医疗机构有何不同?

  廖新波:基本没有不同,只是营利与非营利的不同。不过,如果我们期待外资医院解决基本医疗的问题,那会让你失望的,它不可能提供基本医疗,因而不是解决“看病贵”的办法。真正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是,最近国家卫计委发出的《关于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通知》。其实,外资医院与公立医院这两者所提供的服务是不一样的。

  公立医院有存在的道理和意义。最近国家卫计委还在策划打造国家队的医疗服务体系,所以从顶层来看,政府需要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本身就预示:外资医院至少应该定位在高端上,而通过收购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收购公立医院不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手段。相反,外资收购了,将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了。如果政府不把原来的基本医疗办好,政府是买不起高昂的、以市场定价的医疗服务分配给民众。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办医能带给老百姓什么?

  廖新波:虽然允许外资独资办医才刚刚开始,但是外资医院的进入无疑将给我们带来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及医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等资源。它可以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至少给我们提供如何办医的理念,促进各级政府各尽其责,各级公立医院各司其职。

  另外,外资办医是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能力享受高端服务的人不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了,这确实也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现在,我们对外资办医的门是敞开了,可是,外资愿不愿意进来以及进来之后可否持续确是一个关注点。广东毗邻港澳台,对港澳台开放独资办医也近十年,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支力量,百姓无从受惠,尤其是没有打开高端医疗的市场,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民生周刊》:原因有哪些?

  廖新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是成本-收益,如果在港澳台办医比在广东办医具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他们是不会愿意跑来广东办医的。第二个是人文环境,国人看病的观念与国外不同,国人基本没有购买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看病就医的医生服务、护士服务、药事服务成本是没有的,已经习惯于药品费用和各类检查费用占据收费单的全部。

  从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来说,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以港大深圳医院为例,人们认可香港医生的服务、技术,却不认可医护人员应有社会最高的工资水平;认可每次门诊138元的打包收费,却不认可这138元中的大部分费用给医生。

  如果去这些外资医院看病,你能接受医生没开药或开一点药,而收费却远高于公立医院吗?观念不同将造成就医患者减少,这对于一个自负盈亏的营利性机构而言是致命伤。

  第三个是医疗保险,既然是高端医疗服务,那么百姓都想在外资医院享受服务,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属于医保的范畴,医保仅限于基本医疗。

  第四个方面,虽说是港澳台独资办医,但医护人员不可能全部来自港澳台,那么,医生资源从何而来?这时,医生的待遇、职业发展就是外资医院不容忽视的。在潜意识里,医护人员会将其与公立医院做对比,所以这些都影响着医护人员是否会选择该机构,进而影响该机构的医疗水平,影响患者对该机构的信任。人才是这些机构能否吸引患者、留得住患者的关键,也是其能否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民营医疗机构是否能成为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中的有利补充?

  廖新波:当前而言,“补充”一词似乎不全面了,因为现在国家提出的战略不是“补充”而是“市场推动”。我认为最恰当的解释是:该政府管的归政府,属于市场的归市场,各司其职,错位发展。

  试点工作已经开始,但要依靠外资医院的进入推动医疗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未来的改革要真正实现对民营医院一视同仁,还需要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允许医生自由流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等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6571阅读

这个世界从不会为任何人网开一面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8-28 14:51:57 文章来源:原创

4051阅读

《西风不相识》征稿!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8-25 11:08:24 文章来源:原创

35714阅读

新加坡慢病管理的六大创新实践与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8-22 14:11:25 文章来源:首发

6837阅读

新加坡价值医疗实践:以患者为中心重塑医疗体系的六年蜕变

作者:凌晓 时间:2025-08-15 14:20:18 文章来源:首发

60879阅读

医院,成不容易败不难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8-06 17:11:30 文章来源:原创

66681阅读

企业家精神:从一位企业家身上所看到的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8-04 12:01:27 文章来源:原创

廖新波
简介
   水,随性可塑,总以一种新的姿态向前推动。我是水,可雨可雾,可冰可雪;化作春雨润万物,化作河流载舟行。我是这样走来,这样走下去: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廖新波,男,1956年8月生,广东台山人,汉族。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医学本科、管理学硕士。曾任广东省卫生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