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说是亚洲地区医疗行业领先的国家之一,不光是他们优质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他们的医疗管理体制与我们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医院管理模式。就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不同吧。
(一)日本医院门诊诊疗大多数是主任和高年资医师
日本医院的部长即等同于我们科主任和高年资医师是门诊诊疗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周仅查房几次或实术手术,平时主要精力在门诊和门诊特约病人,住院病人的常 规诊疗则由年轻医师担任。这种情况与我们医院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主任与高年资医师安排在门诊诊疗工作,至少有以下几点益处:一是有利于病人,病人初诊时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复诊和候诊;二是有利于减少费用,可以说重复就诊无疑是医疗费用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有利于青年医师培养,青年医师集中病房可系统观察病症和病情,而不是在门诊“充当劳动力”,这一点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门急诊医技力量有很大的启示,包括转诊方式,究竟是由基层往上转,还是三级医院明确诊断治疗方案,由基层医院执行。
(二)日本医院护士人数远多于医师数
日本医师:护士=1:4至6;床位=1:1,我国医师:护士是1:1;床位是1:0.5,就护士人数与床位比而言,我国护士人数是不足的,问题更在于我们护士护理工作没有到位,尤其是基础护理工作,由此产生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必须加强护理质 量,要提高病人满意率,护理工作优劣和实施全程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二是随着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口老化、疾病的变化,护理人员培养不 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必须在质量上有“质”的变化。
(三)日本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日本医院主要 分为3大类部门:临床部门、医技部门、管理部门,由于医院培训内部体制精简合理,基本上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看病作业流程为主线”的运行体 制。尤其是我们医院不同的是挂号、收费、出入院、病案管理、信息管理均属管理部,无论病人看病流程,还是内部管理,效益高且方便病人,目前医院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是否最大程度地方便看病,有利于信息及时传达与反馈,特别是医疗质量和费用应进行探索与改革。
(四)日本医院建筑与布局
除日本国立国际医疗中心和横浜市立大学附属特别机能医院,市民、劳灾、港湾等医院均属市级或中型医院,这些医院建筑与布局共同之处 是,医院设施和环境方便病人,用地并不十分充裕,但清新、静溢、周到、合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疗辅助面积一般均很大,候诊大厅、病区过道十分宽畅, 且有明确的指示标记。建筑结构独具匠心,门诊全部开放式,采取2-3次候诊,病区设施并非一味追求豪华,一般病房设有4-6张床位,医护办公室在病区中 间,便于巡视。1-2张床的单双间,在医院仅是极少数,且不进保险给付范围。
当然日本医疗制度与医院管理并非十全十美,在医疗方式上,强调了平等、忽视了费用,各级各类医院收费标准相同,大医院门诊等候时间较长;医院费用增长过快,尚未引起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人员使用论资排辈等。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23 15:33: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22 16:50:3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5-04-21 17:07:3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海龙 时间:2025-04-21 17:04: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黎汉军 时间:2025-04-19 14:13:0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5-04-18 17:04:18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