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层医疗赋能总是失败?
我经常说,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今天我来剥一剥为什么基层医疗赋能总是失败?
首先我们推导为什么要给基层医疗赋能,我们来看政策制定者的思考逻辑,国家层面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现实问题,为什么难呢,是老百姓诟病去大医院挂号难、排队多、等候久(小医院基本没这个问题),那么我就引导老百姓去基层医院看病不就so easy!如何引导老百姓呢,我首先加强基层医院,包含县级公立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大量设备,然后发现基层医生很多设备不会用,很多基本手术不会操作,我就开始大量技术帮扶,学科建设、全科医生培训、打通信息化共享等等一些举措,包括调整报销比例,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宏大的新改革措施,很多地方叫做“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这就是我们的三级诊疗体系建设,解决老百姓无序就医秩序,把大量涌进大型公立综合高水平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所以卫计委主任说,哪一天三级诊疗成功了,中国的医改就成功了。遗憾的是最后发现还是失败了或者目前尚未成功,客观说,这些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用很有限,初心是好的,结果未必如意。为什么目前看上去“失败了”?
第一,忽视了人性。人性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你让我沿着你画的轨迹移动,人性会跳出来,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呢。你让我去基层医院就诊,但是我隔壁就是湘雅、协和,无论设备/技术都秒杀小区门口那个诊所,我怎么能把我的健康交给你呢?如果看不好或者导致病情加重,谁来买单谁来负责?更何况去大医院看诊和基层诊所看诊的费用差不多,或者反正看门诊都不能报销,从经济角度看没啥区别。或者你说时间多么宝贵,对不起,咱们老百姓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一大把闲散时间,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了。我可以抱怨等候时间长,但你不能阻止我去扎堆去抱怨。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如果没能系统地解决老百姓价值取向,所有政策导向都会失灵。
第二,忽视了健康素养提升。马克思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今天老百姓吃饱肚子了,越来越重视健康了。但是我们的健康素养却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所以都在交智商税了,无论多么不靠谱的健康养生知识都可以大行其道。老百姓根本无法辨识哪些疾病是睡一觉就好的生理变化,哪一些疾病是根本无需去医院就能解决,哪一些疾病是至今还是世界难题,哪一些疾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吃吃吃或者交给上帝之手。一切都是无知惹的祸!如果我们能加强健康素养和疾病认知能力,解决基本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医院发钱也请我不去!我宁愿洗洗睡了。
第三、忽视了既得利益的庞大基数。对患者来说,广义的医疗主管、医院、医保、医药、医疗器械厂商等等整个产业虽是一个少数群体,但是恰恰这个少数群体决定了整个医疗产业生态和利益分配格局。什么时候轮到作为大多数患者来参与政策制订和实施呢?什么时候有了可以说话的大多数患者的代言人,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
有了上述三个“忽视”,通过基层赋能的这条路注定艰难。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30 17:04:5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7:0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30 16:56: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4-29 16:18: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29 10:58:27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8 14:40:4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