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发了一张关于君和堂10周年活动之一“遇见明医”系列第一场:与哲学王子王德峰对话——中医生命的境界。
整个对话直播我没看过,也没看回放,就凭这图片直观、感性地说说自己的理解,错漏难免,重在交流探讨,如对君和堂这场活动有关注和了解的朋友,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君和堂创始人潘总做这场10周年的活动,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10周年为契机,蹭一把哲学王子王德峰老师的热度。
首先,从传播的角度来讲,王德峰目前算是哲学、国学里面的流量扛把子,是可以蹭的。核心在于这场对话内容的设计、截取剪辑和分发。
我们可以在头条、抖音、朋友圈到处看到玩国学的郭继承大肆讲中医(我本人对郭继承讲的那些对中医的认知和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就是个典型的利用中医爱好者的盲从热情和“不知所以然”来诱导、激发他们的情绪,这类内容,随着中医在微观领域和底层逻辑的探索、揭秘和创新,会被狠狠打脸的,这类分享表面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赞赏,但实际上对中医回归正确发展道路产生极大地误导和阻碍作用),传播非常广泛,对打造医馆知名度是有益的,核心就看整个对话内容的设计能否激发大众的情绪。
其次,激发情绪是否能获得市场收益呢?我看未必。
最好的佐证就是正安中医的梁冬,天天讲中医文化和生命认知,正安经营的也不过如此,当然,如果不讲,正安可能经营的更差。这里有个核心的逻辑,就是你如何把内容跟市场结合起来,毕竟,王德峰、梁冬不是看病的医生,他们对中医、哲学、宗教、生命即使说的感天动地,也没法满足真正患者看病的需求。
再说迎合中医爱好者的需求,其实更多是满足“伪粉丝”的需求,是难以变现的。中医爱好者的核心需求是学技术、搞养生,一般都会通过线下或者线上课程跟着中医老师学习,这个群体有一个最大的习惯就是有病了喜欢自己诊断解决。所以,中医馆做活动也好、事件营销也好,千万不要落入“中医爱好者”群体的陷进。因为,中医爱好者不是奔着君和堂买单的粉丝。
再次,从这次君和堂跟王德峰老师对话的主题——中医生命的境界,基本上看不到跟君和堂有什么关系,即使有关系,这种关系放到任何一家医馆可能都适用,当一个活动或者事件营销,不能精准传达自己的品牌主张、产品卖点,并且跟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和情绪共鸣又没有什么关联时,这个营销活动基本上就意味着瞎花钱了(重点说明下,没看具体内容,也许说的不对)。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很多中医馆老板,喜欢把中医、国学、宗教、哲学等揉在一起,用文化认同来取悦不是目标客户的大众,美其名曰传播中医之美。但恰恰忘了,中医在这些领域都已经成了廉价、烂大街的认知了,医馆客户需求的是你能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你跟他的疾病、健康有什么关系。
中医馆,需要回归医疗健康的单纯性,需要直接对话并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30 11:09:0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28 17:42:4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8 16:18:1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黎汉军 时间:2025-04-27 17:40: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4-27 11:3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5-04-25 14:03:4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