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立刻,马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全国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机构,仅2021年一年就亏掉了1300亿元,平均每家亏损553万元。
截至2021年3月底,医院3.6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4万个。与2020年3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76个,民营医院增加1246个。
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1年底,我国的总人口为14.126亿人,净增长48万人。蛋糕越来越小,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大多数民营医院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01、陷入困境的三大核心原因
剔除疫情影响,笔者认为民营医院陷入如此困境,核心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和管理人才,往往“被动式经营”;
缺乏战略构想和发展蓝图,凭直觉、凭经验、凭模仿在“惯性经营”;
自身认识不足,无法契合社会发展趋势、政策要求和客户(患者)需求,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深陷“画圈式经营”。
十年来,我们深度服务过数百家民营医院,而且在每家医院驻场辅导的时间,均不低于1个月,应当对民营医院有较深了解。
我们认为,以上三个核心原因客观存在,究其根本是民营医院的“发展观”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未来发展方向和运营团队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在团队建设上,90%以上的民营医院的运营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由清一色的“医生出身”的技术类人才组成,他们在医疗专业技术上应该还行,但经营技能和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市场洞察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让他们来主导整个医院的经营管理,极有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执行落地也会走偏,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更可怕的是,很多民营医院根本没有自省意识,还在不断地引进跟自己具有同样缺陷的人才,造成医院整体人才结构单一,经营理念保守,极度排斥创新,因此只能“被动式经营”“惯性经营”。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民营医院(莆田系除外)都高度依赖医保,哪怕是医保政策有一丁点的变化,都会让民营医院行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相比较其他商业组织,医院的抗风险能力更弱,更加不可控。
而大数据监管下的DIP付费模式和刚刚实施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制度,让医院的营销引流活动,陡然增加了更多的无意识的“违规”风险(有些基至涉嫌违法)。
药品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也给民营医院带来极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亏损。
因此,当外部的市场环境、政策要求和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医院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经营业绩不断下滑,反过来又影响到员工收入。员工消极怠工,导致患者不满,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医院逐渐衰落,陷入关停并转的困局。
02、明确发展方向
全力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在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医疗市场,民营医院要想活下来且活得很滋润,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疫情这三年来公立医院的大举扩张,以及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疗集团、医共体的全面推进,民营医院从过去的“从夹缝中求生存”变成了现在的“直面竞争”,往后的日子,只有更难,没有最难。
这种情况下,民营医院如何及早做出方向性调整和战略转型,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其实,自2016年“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到今天,已经过去了6年时间。
在这6年时间里,处于大健康产业核心的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和民营)几乎没有响应这一伟大战略构想,而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把自己限定在“医疗”这个逆势的小范围里,苦哈哈地活着。
反倒是很多所谓养生会所、足疗按摩店等等这些大健康产业的边缘机构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上,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顺势“先”为,才能势不可挡。
公立医院的医疗任务繁重,未来仍然将聚焦于“医疗”业务,全面参与大健康领域似乎当前还不太可能。这就给民营医院带来了无限商机。
如果民营医院能够紧紧抓住“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百年机遇,以医疗为业务基础和竞争优势,全面进入大健康领域,在经营上大胆创新,则事业发展不设上限,增长没有天花板。
03、五个转变,让医院进入全新赛道
具体如何做呢?笔者建议民营医院做出五个转变,搭建全新创业平台,进入全新黄金赛道。
1、快速转型:放弃单纯靠“诊疗”赚钱的营利模式,快速转向“健康管理”和“健康生活服务”市场,实现“以医疗服务保生存,向健康管理要利润”的战略转型。
2、建设高质量运营团队:重新对医院中、高层运营和管理人才进行全面评估,打破“医疗技术人才做运营”的单一结构,大力引进具备品牌思维、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平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构建适应未来竞争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3、正本清源:让“医疗专家型”人才回归医疗技术和临床业务主阵地,让运营管理专业人才主导医院的战略转型、市场运营和品牌打造等运营管理工作。
4、开发自费产品:在加强优势病种打造的同时,以自费为主要付费方式,组织开发有关疾病预防、院后康复、慢病管理、生活保健、健康养生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并利用现有客户资源(老病人)带动新客户的消费。
5、加强运营管理和品牌建设:在新媒体传播、医生IP打造、客户服务、社群运营、圈层裂变等方面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协同发展,塑造区域健康品牌。
(有删减) 来源:珠峰智库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2-21 10:20: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4-12-20 11:30: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齐厄 时间:2024-12-20 11:21: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苏卓然 时间:2024-12-18 17:44:1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4-12-18 10:59:3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4-12-18 09:59:38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