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医馆领域共掀起了两波投资热。
第一波是2017年前,当时固生堂、君和堂、正安等都拿到了专业风投机构的投资,如高榕资本、启明创投、挚信资本、弘晖资本等都参与其中。
第二波是2021年后,更多是由国家相关中医政策、疫情刺激、文化自信、健康需求等因素带起,民间闲散资本纷纷涌入中医大健康领域。
第一波医馆投资逻辑是围绕“名医”展开,谁能抢到更多的“名医”资源,谁就快速扩张,成为行业领头羊。
不可否认,当时市场上是存在“名医”资源红利的。但是,争抢“名医”资源,完全是在存量市场里拼杀,“名医”资源有限,无力支撑几家连锁医馆同时持续扩张的需求,而且获取成本高昂。如果融资能力跟不上,市场策略稍微偏差,就很难持续扩张,结果经过5-8年的市场搏杀,固生堂成功上市,其他家停滞不前。
专业投资机构经过第一波的医馆投资战役的洗礼后,再也提不起投资医馆的兴趣,即使在中医如此热的今天,我们也鲜少看到专业投资机构下场,真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受限于传统中医技术特性致使的行业生态不成熟,最终发展受控于“医生”,不具备规模化的商业能力。
第二波医馆投资热,大家已经非常明白靠“名医”是不行的,投资逻辑和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了各种投资逻辑和模式。
如有些大力发展和应用中医AI的,有些朝着专科专病做标准化可复制模式的,有些直接奔向中医生活化领域,有些布局中医大健康生态。
各种探索尝试风起云涌,不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榕树家,短短2年多,实现全国1400多家的连锁医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一些使用青年医生担当主力的中医馆,也在不断成长,证明了可行性,未来可期。
虽然各种探索有成绩,但卡脖子的问题依然还在,既中医标准化可复制的技术不够成熟,难以实现疗效的稳定输出,规模化发展能力有限。
从第一轮到第二轮医馆投资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投资逻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抢夺“名医”到寻找相对标准化可复制的中医技术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减少对医生的依赖。
二是从做全科走向了专科专病细分领域,在足够差异化的细分领域找出路,做特色。
三是越来越看重项目、模式本身或者团队是否具备低成本的引流能力。
四是从投资医馆开始瞄向中医生活化的场景,在中医大健康生态圈里寻找到精准的切入口和成长路径、模式。
五是越来越强调跨场景的变现能力,避免在同一维度进行价格竞争。
第二轮医馆的投资逻辑,正暗合了存量时代流量稀缺、性价比消费主导下的发展趋势,医馆传统玩法的“名医红利”和“流量红利”时代已经远去,新的红利时代正大步走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技术红利。如中医AI、标准化的专科专病技术,最好是对技术有自控能力。
2、规模红利。今后,连锁医馆的规模是抵抗个体医馆低成本运营和打造医馆品牌的关键,一旦连锁做不出规模,可能毫无竞争力。
3、组织红利。当前医馆行业属于典型的既没规模又没组织力的,这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堪一击。所以,组织力决定了医馆的未来竞争力。
4、性价比红利。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全面进入到性价比消费时代,谁具备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综合性成本优势,谁具备低成本驱动流量的能力,谁具备跨场景变现能力,谁就能抓住性价比消费时代的红利。
所以,今天及今后的民营医疗机构,做高价是低质量的生存策略,做低价才是真正的能力。
5、模式红利。随着中医技术和产品供应链越来越成熟,S2B2C模式越来越成为主流,如何用好的模式来整合民间闲散资本,快速做出规模,建立品牌,无疑是最佳的战略选择之一。
从中医馆的两波投资逻辑来看,医馆产业生态变得越来丰富、市场越来越细分的同时,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和复杂,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一定要卡住阶段性的红利窗口,才有机会做大做强。
作者:于斐 时间:2024-11-06 17:43:5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于斐 时间:2024-11-06 17:30: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卓然 时间:2024-11-06 16:32:3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陈俊逸 时间:2024-11-04 14:51: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1-04 14:31:2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1-01 07:07:14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