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当务之急,但很多地方仍然难以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未能找到推进方法和路径,在探索过程中缺乏有力有效的举措。
前两天,笔者应邀去广东佛山顺德学习,受当地工作启发,认为各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可以尝试七八九十战略。
“七”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应该瞄准70%的病。也就是说按照我国医疗机构的功能规划,县一级医疗机构不可能包治所有的病,这样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如果通过能力提升能将70%的病在县域内解决就基本上大功告成。而这70%的病自然就是多发病、常见病。一般来讲可以分为慢性病、急症(不包括“危重症”,急症县域内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转诊往往来不及;不包括“疑难杂症”,县域内能力不允许)、大病(危害人民群众的主要病种,如常见的肿瘤)三类,具体做法就是做到早发现(早筛)、早救治、早预防。
“八”即80%的医保基金能够留在县域内。这一点很重要,责任也很大,仍很艰巨,目前很多地方不到50%,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人民群众看病难与贵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医保基金亏损崩盘也就不存在了。
“九”即县域内能够解决90%病人的治疗。让90%的病人在县域内接受治疗,这一目标看起来不难,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但是实现的质量并不高,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医院)由于受到多收病人多挣钱机制的诱惑,有多少不该住院的病人住院了,而预防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自己应该很清楚。因此,目前这个90%并不可信。实现目标的办法就是强基层、強县域、强龙头,补短板、强弱项、重预防,做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塑与资源优化整合。
“十”即100%的人群得到恰当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里特别强调两个全,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也就是说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针对所有人群的身心健康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这里重点可围绕健康中国2030行动确立的十五个专项行动来展开。
据悉,这15个重大专项行动分为三大类。其中,针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国家将全方位干预,涉及6项行动。即: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实施控烟行动。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四项重点行动。即:
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针对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五项防控行动。即: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来源:老徐评医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3-21 14:15:4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3-21 11:20:1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3-21 10:03: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磊 时间:2025-03-21 09:46:2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5-03-20 17:14:0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姬华奎 时间:2025-03-20 16:18:19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