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所面临的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增量市场进入到当下的存量市场。
今天,不确定性和协作、创新一起,已经成为医疗发展中的关键词。
中国的医改从上世纪末启动,到2009年后的“二次出发”,一条明显的主线是,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
如今医院压力日益增大:
一方面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层干部都是技术骨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专业学习,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
医院管理者既需要思考医院未来的战略定位和制胜策略,直面困难与瓶颈;也需要提升内部人员能力,调整医院运营机制,加强内涵建设。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理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
一是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
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
作为供方的医生牚握专业知识,他可以为病患治病,当然也知道如何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酬金;而同样作为供方的医院,由于有医院建设和给员工发奖金的压力,也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患者花的钱越多越好,因此存在诱导消费的倾向。
二是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或产品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个人多久会得病,得什么病,得病后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如何,看病要付多少钱,患者有时并不清楚。
因此,医院要做好人文管理对于组织目标的长远价值,为人文策略提供消费者洞察,建立体验效果的量化标准,在倡导人文气息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寻求特色发展。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曾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
最近,医疗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引起热议——外商独资医院即将登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这一变革不仅预示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更将为广大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医疗体验和选择。
那么,面对这一波医疗领域的“国际风”,你,准备好了吗?
回望过去,我国医疗领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逐步发展壮大,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国家决定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这一决策,无疑是向全球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中国医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提到外商独资医院,或许很多人还感到陌生。
但在许多发达国家,外资医院早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
如今,这股“国际风”终于吹到了中国,即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落地生根。
外商独资医院的入驻,无疑将给国内医疗市场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它们将凭借自身的优势,迅速占领一部分高端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它们的到来也将促使本土医疗机构加快改革步伐,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并存,将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对于本土医疗机构而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如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记得美国肿瘤社会学家霍兰教授曾提到,医者有四个“救生圈”:
一、技术魅力与呈现;
二、爱心与人格魅力的表达;
三、温暖陪伴;
四、信仰与生命哲学的感悟与支撑。
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心胸外科专家斯坦利教授领衔的手术小组,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之邀,在该院为国内8位病人开展从诊断、分析、手术直至术后康复的全套医疗服务,中方医护人员全程跟踪观摩。
这个手术小组成员除主刀医生斯坦利教授外,还包括1名麻醉师、1名体外循环师、1名护士和1名术后监护人员。
又一个中外合作的心脏外科手术即将开始。
“盯住他!”忽然,洋医生严厉地对护士长发出命令,要求她“现场跟踪”一位正在进行消毒操作的中方医生。
原来,这位中方医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被“老外”当场发现。
直到这位医生完全按照规范完成消毒操作后,才被允许上台操作,正式开始手术。
这回,上海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真的被“老外”的严谨工作作风给镇住了。
执行手术规范近乎刻板
最直接的震动首先来自“老外”们对手术规范近乎刻板的严格执行。
手术前,洋医生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图”,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术流程、重症监护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确定,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变成自己的“习惯”,不允许因为个人的固有习惯增添任何多余的环节,或减少一些环节。
哈佛专家规定,术中为麻醉和气道所准备的药物、器械,都须在术前按严格的规范摆在固定位置,须“手到擒来”。
因为缺少监护仪的副显示屏,“老外”医生无论如何都不肯开始动手术。
事实上,国内医院在进行手术时,监护仪往往只有一个显示屏,由麻醉师负责监测,手术中,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的掌握,需由主刀医生不断询问麻醉师。
但“老外”强调执行手术流程规范必须一板一眼,监护仪不仅要有主显示屏,还要有副显示屏,主显示屏由麻醉师掌管,而主刀医生通过副显示屏可适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
直到这个被国内医院“精简”了的小问题被手术室解决后,哈佛团队才上了手术台。
一位观摩过手术的中方医生感叹道:“我感觉非常惭愧。在哈佛专家看来‘常规’的流程,在国内医学界却并不‘常规’。
在手术前,对所有可能需用的药物和器械,我们往往没能做好最充分的预备。
时常等到意外发生时,才‘临时抱佛脚’,有时甚至出现术中等药和寻找器械的窘况,从而不仅无法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甚至贻误抢救时机,导致患者生命受损。
其实,‘老外’对流程规范近乎‘僵化’的执行,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华山医院副院长说,近一段时期以来,频繁出现的医疗纠纷始终困扰着国内医院,不少医院对此多觉委屈。
其实,医疗行业应该作更深层次的自我检讨,整个医疗过程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是相当数量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
不少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凭仗经验,习惯“跟着感觉走”,缺乏严谨的规范操作意识。
华山医院花大力气引进顶尖团队而不是单个专家“现身说法”,其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更在于以“零距离”的方式,最感性、最真切地学习国际医学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以及顶级医学专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
追求“零缺陷”
哈佛医学专家们全力追求“零缺陷”的工作态度,也给中国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保证病人在麻醉前、中、后各阶段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患者血压波动,他们术前提出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要求,有些在中方医护人员看来已是近乎“苛刻”。
譬如,通常国内在术中要求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专家却要求患者血压必须始终稳定在120毫米汞柱上,因为唯此才能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
术前,哈佛团队尽可能多地与患者展开交流与对话,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心。
一旦确定手术,主刀医生与麻醉、ICU等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一起,对方案进行认真详尽的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让合作伙伴们彻底接受和知晓。
同时,更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周密、详尽的预案。
在手术方案的讨论中,为了避免差错,专家们根据他们所了解到的中国患者的个性,每人都起了昵称,避免“张冠李戴”。
在华山医院短短的10多天里,哈佛专家们每天在清晨6时许即进入手术室,晚上6时等手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放心离开。
而从患者离开病区到患者安全送入监护室的全过程,手术主刀医生都亲自搬动和护送,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难以挑剔。
细节体现以人为本
哈佛团队的不少工作细节令国内同行十分惊讶并深受感动。
甫抵上海,哈佛专家便立即赶赴华山医院看望患者,了解自己手术对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针管通常又粗又大,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们改用耗时费力的细管注射;胸腔术后,患者伤口会有巨痛,特别是咳嗽时疼痛更甚,为此他们特意带来了红色心形“防咳垫”送给病人。
不少观摩的医护人员感慨:这种细微处见真情的医学人道主义,在国内多数医院还是欠缺的。
年届八旬的郭X毛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术前曾在医院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国内医生考虑到其手术风险极大,一直未做决断。
其家属在得知哈佛专家来沪交流的信息后,主动找到哈佛专家要求做手术。
哈佛专家答应了他们的恳求。
专家们说,做手术,风险在医生,但不做手术,风险却在病人。
为了使手术的风险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哈佛团队反复研究病情,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规范、周密的手术及治疗方案。
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郭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动,并在一周后康复出院。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15 10:47:1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5 10:05: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姬华奎 时间:2024-10-14 17:4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4 17:42:5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0-14 17:39: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14 17:22:5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