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医生活化很热。
热到每个中医人都在谈,热到每家医馆都想尝试下中药奶茶店、中药咖啡店、药膳店等。
热到每个跨界者投资都想进来试试水,甚至连退休的爷爷奶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市场上把医馆、奶茶、药膳等产品和服务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业态也越来越多。
但热归热,真正做出体量的目前还找不到,为什么?
一是可持续有待验证。
我们不少医馆经营多年,本身就没什么特色,纯粹就想借着当下中医生活化概念的火爆上位,通过打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破局,美其名曰第三空间,通过新媒体宣传下,瞬间打卡人数爆棚,但这是不是持久生产力和经营可持续性是有待验证的。
二是贪大求全算不过账。
至今,我们都没找到集“医馆+药膳+奶茶+……”等于一体的中医生活化综合门店的成功案例,也算不过来他的综合效率和坪效。
这种贪大求全的综合店,是值得商榷的,一定要能把账算清楚才行,不要凭当下中医生活化概念暴热而头脑发热,冲进去搏杀,热潮一腿,傻眼了。
三是可复制性存疑。
在医馆的基础上,增加点中药奶茶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把拉业绩拉升了。
但能否复制到每一家馆是存在质疑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看到“医馆+”的可复制性。
倒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以中医概念火爆起来的奶茶店、药膳店等开始有些退热了,开始真正回归商业本质了,开始考虑经营的可持续性了,开始沉下心来精算坪效了。
当然,大家在中医生活化赛道上的这些探索式是符合产业发展周期的。
当中医生活化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时,大家寻求的更多是机会,只要看到机会就往上冲,而且喜欢做加法,觉得这就是创新。
问题是,在今天各个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分析市场,寻找机会点,不仅要从行业纵向视角来分析和思考,还要根据产品形态的横向视角来对比分析。
从行业纵向视角来看,中医生活化市场可能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需要大家大胆点、野蛮点,这样才能抓住产业发展机会。
但从横向视角来看,中药奶茶店、中药咖啡店、药膳馆这些产品业态在别的行业早就有类似的了,且竞争对手是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真功夫这些,强大到我们都看不清他们的背影。
所以,我们从纵向视角来看中医生活化这个赛道,虽然看到了机会,但根本竞争不过别人,或者违背了商业和市场竞争规律,概念难落地、大而全算不过账、不可复制、建立不起竞争壁垒等等都是不行的。
再说,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我们医馆本身的体量、资金支撑能力、运营能力、概念包装能力、内容饱和攻击能力、品牌建设能力等等,都是非常薄弱的。
这种情况下,不是追求不同业务的叠加,做拼凑型的综合点,而是要聚焦,聚焦到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上来,围绕核心竞争优势来延伸产品和服务。
如你的医馆擅长妇科,那就围绕妇科相关需求来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如调理气血的产品、改善痛经的产品、中医美容产品等。
如你的医馆是做儿科,那就围绕儿童健康来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如近视预防产品、儿童足浴包、儿童脾胃推拿油、儿童增高产品等。
如果你是做失眠赛道的,那就围绕失眠领域来整合产品解决方案,如失眠艾灸、失眠膏方、中药枕、凝神香等。
……
对中医馆来讲,抢占中医生活化赛道上的机会,越细分,做成的机会越大,越聚焦核心,越能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人群细分。
就是根据你服务的核心人群来做中医生活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病种细分。
就是根据你具体擅长解决什么疾病健康问题来做中医生活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人群+病种细分。
根据某个人群的具体问题来提供中医生活化的解决方案。
建议医馆在筛选自己中医生活化细分目标市场时,尽可能的聚焦到一个点上来,通过人群+病种细分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品类市场。
如围绕儿童健康做足浴包产品,就把足浴包产品做精做透,针对儿童不同身体情况来定制相关足浴包,把足浴包做好的基础上再延伸其他的产品。
而不是围绕儿童健康需求,一开始就奔向不同类型的产品,如做足浴包、做膏方、做食品、做健康仪器等等,这种做法是很难成功的。
中医生活化的市场机会点很多,但千万不要用静态的观点去找投资方向,如动不动就投资开家医馆、药膳店、中药奶茶店或者综合类的店,一开始就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结果连市场机会点在哪里都不清楚,连如何把他运营成功的能力都不具备,瞎搞一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中医生活化赛道最有希望做成的机会点,都是在非常细分的领域去做一家“大运营的小馆”, 在某个品类上形成“核心技术+培训服务+产品”的闭环。
作者:段涛 时间:2024-11-20 17:01: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4-11-20 10:27:4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4-11-20 10:24: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4-11-19 22:00: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沈翰墨 时间:2024-11-19 17:30:5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卓然 时间:2024-11-19 17:01:47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