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曾几何时?医院开始收取门诊预交金?我记得十五年前有次去医院看病,让我现存预交金,然后看病,我不解。并且在公开场合也抨击“不符合中国文化之道”,同道告诉我秘诀,门诊预交金对医院来说好处多多,我也就不多说了。如今看到《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为“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拍手叫好。
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卫办财务发〔2025〕5号?)明确自2025年3月31日起全面取消公立医院门诊预交金,并将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平均水平。这一改革举措体现了医疗服务的普惠性优化。让我回想从前的就医缴纳门诊预交金的经历,让我还“心有余悸”,如今看到《通知》下发,为“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之一政策拍手叫好。
一、预交金制度起源:从便民到管理的路径演变
1、门诊预交金的初心
2005 年前后,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升级,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点门诊预交金制度。初衷是通过 "先充值后消费" 模式,减少患者在挂号、检查、取药环节的反复排队。随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住院预交金的沿革
住院预交金制度可追溯至计划经济时期,最初是为了应对公费医疗时代的记账坏账问题。1998 年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确立后,预交金演变为医保结算周期(通常 3-6 个月)的缓冲机制。2010 年《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要求 "住院患者需缴纳预交金",形成制度化约束。
二、制度异化:从工具到利益的蜕变
预交金制度作为公立医院传统收费模式,本来就存在争议,其中潜在的“商业秘密”更引人非议。
1、现金流管理与资金沉淀收益
预交金制度为医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患者预先缴纳的资金可暂时沉淀在医院账户中,用于日常运营周转(如药品采购、设备维护等),甚至通过短期理财或利息收入实现额外收益。这种资金运作模式虽未直接公开,但属于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部分医院长期依赖预交金维持运营,尤其在医保结算周期较长的情况下,预交金成为填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
2、定价策略与费用控制
过去,住院预交金的收取标准缺乏统一规范,不同医院对同一病种的预交金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某些医院可能通过提高预交金额度筛选患者或规避欠费风险,而具体测算依据(如历史费用数据、风险系数)不公开。预交金模式下,患者需在治疗过程中多次补缴费用,部分医院可能通过模糊费用清单或延迟退费流程,变相增加资金沉淀时间。
3、数据资源与患者行为分析
预交金制度积累了大量患者支付行为数据(如缴费频率、金额偏好等),这些数据可用于优化医院服务流程或与第三方合作(如保险机构、银行)进行精准营销。此类数据的分析模型和应用场景通常不对外公开。部分医院曾尝试基于预交金缴纳情况评估患者信用,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信用就医”产品,对患者个人信息造成侵权。
三、国学文化相悖:预交金过分趋利
“医者仁心”,我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优秀文化,“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都是我国优秀的医文化。但预交金制度却与与少生病、看好病的期望相悖,把钱留在医院等着“生病化钱”,不仅仅是将经济负担前置,也加剧患者心理压力,违背了医者仁心的初衷。
十五年前,当门诊预交金悄然进入医疗场景时,多数患者感到困惑 —— 为何看病要先存钱?这种 “先付费后诊疗” 的模式,虽为医院优化了资金流管理,却在患者心中埋下了 “看病如购物” 的隔阂感。我当时就倍感门诊预交金这一制度 “不符合中国文化之道”,其背后折射的是医疗服务流程设计与患者体验的脱节。
预交金制度虽提升了医院运营效率,却淡化了医患间的信任与温情。预交金模式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在无形中削弱了医患之间的情感纽带。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本应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与支持,然而预交金的现实操作,却让这份温情变得淡薄。医疗服务的本质在于救死扶伤,而非单纯的金钱交易。预交金制度的推行,似乎让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偏离了“医者仁心”的初衷。这也是医院无奈之举,当时的医院都裹挟在市场化改革的的大潮中,面临资金压力和运营挑战,不得不采取预交金模式以维持运转。
四、医保引领:取消适逢
但随着医保覆盖率达95%以上,以及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等技术的普及,预交金的必要性逐渐降低。 医保实时结算功能已能覆盖大部分医疗费用。自2025年3月31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要求在12月31日前完成历史预交金的清退工作。患者在门诊就医时,改为“实开实收”模式,挂号、检查、开药等费用直接结算,无需预先缴纳押金。此举简化了就医流程,减少患者因退费产生的繁琐步骤。自6月30日起,住院预交金将根据病种、医保类型等因素调整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
为这一制度“拍手叫好”,这是医院公益性回归的体现,也是对患者权益的切实保障。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不仅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就医体验感,使医疗服务回归本质,彰显人文关怀,更重塑了医患间的信任关系。
五、风险应对:精益引领
取消门诊预交金避免患者因资金不足延误治疗,降低住院预交金则缓解了住院前的资金筹备压力,尤其对低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医院要积极做好取消门诊预交金后的服务流程优化,制定具体措施,推行“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便民措施,出院结算时间缩短,同时,支持医保直接结算、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等多元化方式,提升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在拖进取消预交金的同时,医院要加强精益核算管理,及时结算,积极做好催收工作,减少坏账风险。同时,积极向政府申请建立无主等医疗救助资金,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总之,取消预交金政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进步,更是对医患关系的深刻重塑。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和多元化支付方式,医院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还能更好地保障患者权益,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公平与可及。
来源: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4-01 17:24:13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01 17:01:4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陈根 时间:2025-04-01 17:00:3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邵珠富 时间:2025-04-01 13:55:5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01 11:03: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3-31 16:57:55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