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管理

公私合作进行公立医院改制改造模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15年09月29日 阅读:92842 来源: 杜乐勋原创

  在中国按照邓小平理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采取公私合作方式进行公立医院改制改造是一个前人尚未操作过的新课题。为了给这项新课题一个满意的答卷,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认真研究考察中外历史上医院体制建设的各种模式,特别是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系统各界人士创新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本书将用三个章节加以综合叙述。


  本章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模式和中国特色模式以及各种国际通用模式。下一章专门分析外国也有体制模式,还有一章选择典型做深入解剖。


  第一节 旧中国传统模式


  浙江省


  近代杭州的西医院有教会、国立和私立创办三种,其中教会医院开张最早。杭州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为仁爱医院(今红十字会医院),1868年天主教仁爱会修女在天汉洲桥(今中山北路)创立仁爱会医院分院,称“仁慈堂”。1869年天主教在杭州设圣文森特(St.Veneent)医院。杭州历史较长的西医院还有广济医院,1869年英国安立甘会派Meadows在横大方伯巷建立戒烟所,1871年在此基础上创办大方伯医院,后以“广行济世”之意改称广济医院,1881年改派传教士梅藤更来杭卅掌管广济医院。


  萧山县在1913年,西医瞿缦云在县城仓桥上街西首创建萧山医院,政府每年拨款400银元补助,为萧山县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西医院。1923年,在县城米市街西端建有以产科为主的福音医院,施行新法接生。1927年蔡荫椿创办东乡医院,接种牛痘,另设产科。1932年,济民医药社在县城长滨沿“怡园”设立全县最大的产科专业医院济民医院。1935年8月15日建立萧山县立医院,设在县城城隍庙旁,有医务人员12人,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药房、化验室等,有10张病床和一般诊疗器械,1940年改名为萧山县卫生院。萧山县还有临浦镇的同济医院、妇孺疗养院等。


  余杭县卫生院创建于1942年,院址在太平乡上潘,后分立黄湖分院,有卫技人员14人,病床10张,1949年改称余杭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余杭县还有杭县卫生院,创建于1943年6月,院址在余杭县太平乡太公堂。1948年设临平分院,组织巡回医疗队分驻三墩、良渚两地。1949年,全院卫技人员有33人,病床50张。1949年5月改称杭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县第一人民医院前身)。至1949年前,余杭县仅有小医院6所,即1927年开办的盛怀德诊所、1930年开办的孔必西诊所、1930年创办的彰德医院、福音医院、1938年创办的塘栖时疫病院、塘栖病院、1946年左右创办的八五医院及瓶窑镇福音医院。此外,县内个体开业有69位西医师。


  富阳县在1941年5月,新登县卫生院改为富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院址在棠棣汪家,次年3月迁至城内沈家弄,1948年3月,移于城内十字街口。1941年10月,富阳县卫生院改为富阳县人民医院,院址在禾迦山,次年8月,迁常安乡安禾村,1945年迁迎薰镇。


  临安县在1936年,锦城镇设救济院,1939年改设县临时医院,1940年5月在文昌阁改建县卫生院,1946年1月重建,1948年2月,改称县卫生所。


  建德县在1917年傅蒙恩在梅城镇创办了产科诊所普济门诊,始有西医诊治。1924年钱绳武等在梅城镇开设了西医长春医局。1946年,浙西卫生事务所改组成省立严州医院。1936年还设立了伤病治疗所,1940年改为建德县卫生院。


  於潜县在1927年9月有县城的县立民生医院。1928年迁杏花村,改称施医所。1929年设私立公济医院,1933年民生医院并人,1941年2月,改县卫生院,1942年12月,升为浙江省第一区中心卫生院,翌年1月易名浙西中心卫生院,1944年1月复称县卫生院,1947年5月,并为县公立医院。民国十六年(1927)九月,民国政府在於潜县城关镇(潜阳镇)创设“县立民生医院”,医生3人。从那时始,西药传人於潜。


  昌化县在1934年有县城创办的私立隆山医院。1941年10月,昌化县政府募捐在武隆镇南屏山建县卫生院。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月,建昌化卫生院,医生3人,病床15张,分设内科、外科、药房。自那时起,西药传人昌化。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军侵入昌化县,卫生院财产损失殆尽停办。民国三十五年(1946)一月,县政府向百姓募捐25万元,重建县卫生院。1949年5月,医生4人,病床4张,药品、器械70种,县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7月,改称昌化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淳安县1929年由地方财政拨款创办淳安县救济院施医所,1949年改称方彭三诊所。1931年4月25日筹建淳安县公立医院,1940年4月27日改称淳安县卫生院。


  寿昌县在1930年有叶润石在万松镇开设的新街医院,第二年迁往梅城改称六睦医院。1932年设立寿昌县临时诊疗所,1940年改为寿昌县卫生院。


  分水县在1939年设有新民医院,后并入分水县卫生院。同年,分水县政府办施医所,1940年10月1日,改建为分水县卫生院。


  桐庐县在1931年至1941年间办有仁爱医院、同仁医院。1940年2月1日,驻桐庐的省医疗防疫总队第一中队第四分队组建桐庐县卫生院。1940年4月5日,桐庐县卫生院在横村、窄溪区成立卫生分院。1921年,方游在城镇创办了第一家西医院桐江医院。1944年在芝厦镇俞赵村设有卫生所。1949年,吴燮灿开办大华医院,设备技术较好,能诊做内科、外科、眼科和妇产科常见手术。


  2.宁波地区


  1843年11月11日美国基督教浸礼会派玛高温(D.J.MacGowan)到宁波一面传教一面行医。最初,他在北门佑圣观厢房向道士租借了一间房子,开了诊所,内设西药房,为百姓看病行医。当时宁波及浙江许多地方流行疟疾,病人吃了他的奎宁很灵,人们信任他。1844年6月,美国长老会医生麦嘉缔(D.B.Meeartee)到宁波,在佑圣观内施医传教,办了惠爱医院。同治年问,鄞县设有牛痘局。1883年在北门姚江边建起了兰雅谷为院长的浸礼会医院,1883年后由英人肖雅谷接办的华美医院成立。宁波舟山教会诊所为驻扎舟山的英军提供大量药品。宁波城内的教会医院和广州伯驾医院的大部分经费是伯驾在美国各地筹集的。他于1844年2月正式进入上海工作。之前在舟山开诊所达半年。1843年他先后两次到上海观察建立一个诊所的地形,经过对上海和宁波的比较,看到了上海这个通商新埠作为华东沿海一个商业中心的重要性,他停止舟山诊所工作后立刻转到上海。1844年6月,美国长老会的麦卡特夫妇(McCarteeDB)到宁波传教,在住宅里看病。接着,宁波又出现了英国循道公会1888年创办的天生医院及体生医院、圣公会的仁泽医院、长老会的惠爱医院、英人办的仁济医院,1911年乡绅严康懋等集资创办的普仁医院以及1856年美国南方美以美会泰勒开设的私人诊所。


  鄞县在1913年6月创办了鄞县中心医院、鄞东公立医院以及普益、鄞江桥、凤岙、甲村等医院和平民助产所先后在城乡创办。1918年创办了鄞县奉公益医院、1920年创办了鄞县第一医院、1922年创办了鄞县鼓楼医院、1923年创办了鄞县第三医院,以后又创办了鄞县第四医院、鄞县蕙庆医院、鄞县宝林医院、联善医院、光华医院、福民医院、永宁医院、履庄医院、新河医院、泽民医院、同德医院、康宁医院、松福医院。鄞县佛教会还创办西医施诊所,在1934年至1935年两年中分别为人们诊病达9685名和11986名。1931年鄞县还创办第二医院,1933年创办惠民医院、1934年创办汾安医院,后又创办仁济医院等。根据民国政府“凡有合格医师2名、药剂师1名可称医院”的规定,1931年,全县已有各类医院48所,其中县立5所、地方公立7所、私立36家。抗战期间这些机构散伙,至1945年末渐复元气。1946年全县有医院14家、各类诊所92家。


  余姚县在1907年有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苏美格与地方绅士倡办的西医医院,于城区东门外淡竹弄购田4.18亩建造院舍。1913年又购田3.38亩,建院长室、住宅,次年3月开业,定名“惠爱医院”。医院设内、外、产科等。后改为县立惠爱医院,劳乃心任董事长兼院长。抗战后,归还教会,聘请德籍冷格尔医师主持院务,业务日见发展。1914年陆圣青私人创办历山姚江医院,借址旧云柯书院。陆擅长妇产科,以治难产闻名。1934年,李家骥私人创办的姚北同春医院,在泗门南谢村。1947年9月,县政府接管,改称“公立姚北同春医院”,设内、外、产、儿、五官科。1937年春,宋汉章发起筹办阳明医院,择址在城区太守房路9号,购地16.5亩。1946年,宋汉章与谷镜淠等组建筹备会,募集法币77208万元建院舍,次年竣工开业,建筑面积2792.97平方米,有门诊住院楼、太平间及生活用房等,病床40张,水电卫生设备齐全,首任院长为宋梧生。1941年4月1日成立余姚县卫生院,院长为傅丁华,院址在南城徐家祠堂,设医政科、保健科、防疫科。有医务人员10多人。1944年,浙江行政公署与地方民主人士联合创办战时地方医院,定名“四明惠民医院”,院址在兰山干溪,李纪佑任院长。其他尚有政府开办的时疫、戒烟医院及县救济院所设施医所等。


  奉化县在1916年有张传信夫妇在惠政大桥西岸创办的爱生医院,为个体西医开业之始。次年,陈中才在大桥开设眼科诊所。1918年,鄞奉公益医院在方桥北街开业。同年,长寿医院在萧王庙开业。1930年春,奉化公立医院成立。同年,溪口武岭学校设武岭医院,县救济院亦设施医所、施药所。1943年4月,成立县卫生院,防疫保健、医疗并举,1945年11月院内设戒烟所。1946年,葛岙建白溪医院。1947年,县卫生院在大堰设卫生分院,次年在莼湖建分院。民国时期还有西坞寿康医院、尚桥金溪医院、江口仁安医院等。


  象山县1912年史悦道首开卫生局,后称保康医院。1921年胡坤祥在丹城办象山诊所。1921年和1925年石浦先后开办同春诊所和荔港诊所。1927年丹城开设天逸、广耀诊所。1930年象山郑鼻峰、刘雪航等在僧传常支持下创办中德医院,有医务人员16人,病床20张。1929年丹城又开设济生诊所,其后陆续开办志华、石浦、象南、三多、广安等诊所。1938年姜绍祖等集资创办县公立医院。1940年象山县卫生院成立,另设6个诊所。1948年在爵溪设卫生所。


  慈溪县在1910年有绅士集资创办的慈溪保黎医院,地址在慈城镇,宁波籍名西医吴莲艇首任院长,1912年和1915年两度扩建,占地18余亩,到1939年共收治住院病人26644人次,出诊34677人次,门诊77.7万人次。现境内1949年前无正规县级医院,抗战时和解放战争时有三北后方医院、三北疗养院各1家。1920年,叶启裕在鸣鹤场雪航桥创办慈航医院,聘龚宝键任院长,设内、外、眼、产科,有医师6名,护士2名。1929年,施蒙久、何理刚募捐筹建于浒山镇西门外的大同医院,设有内、外、儿科。1934年,黄裕明集资兴办于龙山海甸乡的济交医院,占地4.75亩,建房24间,聘俞士英为院长,设内、外、妇产科及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等,有6名医务人员,20张床位。1934年,路念慈岳母助路氏选址浒山东门外,创办浒山医院,设内、外、妇科。1940年1月于县城建慈溪县卫生院,设内、外、小儿、妇产科、药房、化验室,兼办防疫及环境卫生管理。1942年11月由三北游击司令部创建三北疗养院,翌年12月改三北后方医院,有5名医生,先后在任家溪、大蓬山佛迹寺、田央黄、施公山等地流动医疗,先后收治伤病员70多人。1944年2月,流动于陆埠、梁弄之南山后方医院并人,1945年10月医院撤销。1947年,庵东盐场公署建盐工诊疗所。慈溪、余姚卫生院于1947年左右分别在观海卫、逍林、周巷设分院。


  宁海县在民国初年有私人医院、诊所。1941年创办公立宁海县卫生院,院址在城东孔家庵,首任院长吴文伟。同时所建立的私人医院有达生、合康、缑城、济宁、普仁等。1944年,力洋、柘浦、紫溪、黄坛、长街5乡镇分别成立卫生所,各配3名医务人员。次年,在文正、拱西2区设立县卫生院。1946年,桑洲、香山、官岭3乡亦成立卫生所,各配2名医务人员。


  3.温州地区


  温州西药商业的形成在文竹,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传播基督教,在瓦市殿巷开办“定理医院”(今温州市第二医院)。法国人进入温州传播天主教,在仓后街开办“董若望医院”(今温州市第三医院)。其间,西方药品不断输入温州。1898年温州教会医院开办,1906年温州开设B1yth纪念医院。民国时期温州设有白累德医院。


  平阳县在清末有温州教会医院培训的医师来开过西医诊所。1919年,西医师刘云伍、王惠川等5人,在县城联合创办平阳医院,地址在北门考棚,县内开始有西医院。1923年,金乡镇开设个人西医诊所。1930年,西医师联合创办复庆医院,先设在县城龙河,后迁至鳌江镇八角亭。1938年,创立平阳县立医院,地址设在县城城南龙山,同年在江南区设分院,地址在宜山镇,在北港区设分诊所,地址在水头镇。1940年,县立医院改称县卫生院,院址设在县城城南龙山。1943年增设城区门诊部于县城北门,1945年迁至县城南门一泉小学,不久又先后迁址居士林及东门蔡宅,医务人员达17人。1945年,设县卫生院1所,鳌江、灵溪、宜山、水头、马站设卫生分院,萧江、藤蛟设卫生所。抗战期间,省第八临时后方医院曾一度设于县城城南龙山。


  洞头县在1927年有陈显道在洞头岛创办的首家西医诊所。1929年留学日本后回到洞头岛小朴村,颜性然夫妇开办了“性然诊所”。1930年泮青如来洞头开办“仁来诊所”,1935年泮青如和叶芸共同创办了中西医联合诊所仁来治疗社。1935年叶椿回洞头开办了西医诊所,1936年叶椿和郑云英同办了福民医院。1941年庄康和刘汉平联办了博爱医院,汪岩进继办岩进诊所。


  泰顺县在1943年有简易医院1所,是杭州英士大学医药系迁泰顺县司前建成的,留日大学教授郑万育任院长,举办医药培训班,并为群众疗疾种痘。1949年初,政府分别在大安、州岭、雅阳、翁山、泗溪、洪口、三魁、南院8个乡(镇)建立了卫生所。较普遍地运用药品治病。1949年7月,泰顺县政府于莒江建立了人民医院,1950年7月迁移县城罗阳镇,开展了中西药供应业务。


  乐清县1949年前设有卫生院和公立医院,瑞安县设有卫生院和一所设备简陋的医院,文成县设有一所医院和卫生院,苍南县设有卫生院,瓯海县设有卫生院。1932年,袁九峰捐资主办永嘉县慈善医院,永嘉县在新中国成立前设有两所卫生院。


  4.嘉兴地区


  光绪十九年(1893),美国基督教传人嘉兴,先后创办了水上医院和福音医院(现嘉兴市第二医院址),发售西药。光绪年间,嘉兴人唐景兴设景兰医院。清末嘉兴县设立了仁爱医院、德心医院。1949年前,嘉兴设有卫生院和3所公立医院。


  海宁县西医学传人始于1892年,奥地利天主教神甫在横山乡车辐浜开办玫瑰医院,有内外科及戒烟病房。医生系奥地利、法国、意大利人,属慈善机构,1915年11月改迁嘉兴。民国时期,海宁县私立医院相当多,在盐官的有海宁医院、俊卿医院、焕奎医院、惠黎医院(1917)、景嵩医院(1931),在硖石的有硖石医院、自新产科医院、覆恩医院、民生医院、惠德医院(1912)、普济医院(1920)、公毂医院(1922)、宠济医院(1923)、生生医院(1926)、利生产科医院(1933)、宏康医院(1933)、惠民医院(1937)、三民医院(1947)、国民医院(1947),在长安的有嘉兴医院(1934)、福音医院(1934),在袁花的有康民医院(1931)、花溪医院(1936)、生生分医院,在斜桥的有惠中医院。1944年1月,县政府在祝场一带建卫生工作队。1945年4月更名县卫生院,8月迁硖石吴家廊下景云桥堍,并接收日伪硖石公立医院。1947年,由地方人士募捐,县政府补助在硖石筹建海宁公立医院。


  嘉善县在1912年7月1日创办公立医院,配有院长1人,西医士2人。1918年7月,秦炳渭在西塘镇开设私立更新医院,1930年设内、外、妇产科,病床10多张。此后,西医人员逐渐增多,陆续开设西塘、惠民、德言等私立医院。1930年全县私人从业中西医生共122人,其中9名西医开设医院(诊所)3所。1945年9月,嘉善县政府接收日伪治疗所、卫生事务所,创办嘉善县中心卫生院,人员12人。县中心卫生院下设西塘、阿庄2分院。1946年1月16日改名为县卫生院,4月撤销。1947年后新建西塘、干窑、枫泾、天凝4个卫生所。1947年,县卫生院、公立医院全年门诊4484人。


  平湖县在1915年有嘉兴福音医院在此设立分诊所后,平湖才有西医。1920年,西医私人诊所渐增。1934年,县立医院建立,每天门诊30多人。1945年7月1日县卫生院成立,后改为县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到1948年,全县有中、西医私人诊所、医院达150家,西医35人,助产士11人。


  桐乡县1949年前有2所公立医院,40个私人诊所。1949年前,海盐县设有卫生院和县立医院。


  5.湖州地区


  1896年湖州府开设Bums纪念医院,应春堂在湖州开设西医诊所,他初来时在浸礼会教会里替人治病。后来在东街天后宫邻近沈谱琴住宅里租了一间房屋,开设春堂医局。美国人孟杰在马军巷开设福音医院。之后由乡绅温选臣等集资购买了南门旧乌程县仓基一块地皮,扩建了福音医院,规模较大。同时,湖州还有吴兴病院等西医院。


  德清县在1948年有西医诊所惠黎、视同、济民、大同、福音、生生等7所,1917年金陵医科大学博士盛清诚医师行医最早。1940年德清建立卫生院,1946-1947年递铺、梅溪、杭垓设立分院。1948年8月天主教会在德清县建立露加诊所。


  武康县西医诊所有建设、黄萍、惠民、张铺洲、任少卿5所。1940年,武康县建立卫生院。


  1912年,孝丰县樊乐山回递铺镇设立同仁诊所。1921年丁亚伯、颜夷夫妇在南门开设半济医院,1931年裘忱钧在孝丰县城设立施民医药局。1949年前,孝丰县还设立县卫生院,安吉县设有卫生院和医院。


  1904年,邱惟清在长兴县开始用西医治病,这是该县西医之始。1931年7月设有长兴医院,在县城南门,设有内、外科,为该县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西医院。1940年建有长兴县医务所,1941年6月改为县卫生院。1943年秋,新四军16旅后方医院设在长兴县白岘茅山村施家祠堂,手术室设在乡民施良如家,用白布帐篷搭成,平时该医院也为群众治病,1945年10月医院随军北撤。


  6.绍兴地区


  西医的出现,对古城绍兴古老的中医界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既有压力,也有动力。绍兴早期的西医,有外籍传教行医者,有国人从欧美、日本学医,或从国内西医学校毕业后回乡行医者。西医传人绍兴,始于清光绪年间。光绪十年(1884),有女基督教徒何师母在诸暨县城中教堂设西医部,每日上午门诊,只取号金30文,不收药费,为县内西医鼻祖。1902年,赵炜堂、孙笃青发起创设施医局,在城区木义庙,由内科医生汪萼香、钱梅生施方。后由城区自治会经营,金鼎铭为董事长,聘内、外科医生3名,每日上午施诊。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美籍传教士高福林来绍兴,在市区大坊口(今真神堂隔壁)租用民房开设诊所施医传教,兼售西药。绍兴的西医院当以1908年袁质夫创办的宏道医院为最早,院址在观前。遗憾的是没几年,袁因疾早逝,医院随之关闭。继之者为新昌人谢佩铭,亦学医于广济医院,由武勋桥吴氏延聘来绍,设诊所于其家。后因意见不一,谢乃于西郭门内盐仓桥附近购地自建神州医院。其建筑宏丽,居各医院之冠。谢氏为基督徒,着西装,每出诊必骑马,路人听到马铃声便知其经过。“五四”前数年,谢售其屋地给陈氏,挟款北上,任军医长等职。1907年,英籍耶稣传教士姚姑娘曾给教友服用西药。1910年3月,高福林在绍兴市区设中国绍兴基督教医院,并于1912年开设床位,1914年改名绍兴福康医院。绍兴裘吉生创办裘氏医院。上虞人陈继武设东湖医院于东湖,陈氏学医于日本,曾于清末与日本人绵贯与三郎在上海创办中日西学校,迨革命军兴,学生纷赴后方服务,学校因以停办,陈亦回绍行医。后受商务馆之聘,又携眷而去。陈氏研究医学颇深,着有《家庭医学》、《中西验方新编》等书,均由商务馆出版。李大桢、张爱白各在绍兴市区创办越中医院、处仁医院。1936年绍兴安昌卫生所建立。1945年11月,浙江省立第三医院由龙泉迁址绍兴市区东街,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医院(现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前身)。


  新昌县在1910年有俞成荣在县城建成春医院,这是新昌县最早的西医院。


  嵊县民国初年有高月波在城关白莲堂开设的眼科医院。1914年,嵊县第一家西医诊所成春医局由吕春和创办。1919年1月,普义乡白泥墩村王芷湘的儿子邈达、晓籁、孝本兄弟建芷湘医院。院址位于城西鹿胎山麓,初设中医、西医两部,1946年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牙科和耳鼻喉科,病房19问。1915年,绍兴教会提供教会施药部房屋,由杨子羽创办复庆医局,设内、外、妇、骨、小儿等科。后迁址学前湖,更名复庆药房,为县内首家西药房。1925年胡震在五云门外散花亭建寿明邑眼科病院。其后较有名的西医医院有吕春和在嵊县创办成春医局。1940年8月建立嵊县卫生院,由县政府民政科管辖,1942年县城沦陷后迁往他处,1948年崇仁镇卫生所建立,1949年1月画图、广利两镇乡集资合办画广卫生所。


  诸暨县有民国时期许定和周仰川等创办的诸暨病院,1946年9月,诸暨县也建立公立医院。


  上虞县在民国时期私人开办的西医医疗机构很多。1916年,双堰人田时霖等与余姚县人士在双堰乡创办余上永济医院,有医务人员15名,病床45张,为县内西医之始,抗战后医院设有内、外、临产、化验、配药等科室,医务人员12名,病床40张。1920年9月,葛维生在百官镇下市头创办舜江医院,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兼种牛痘、防疫等。1921年,徐思勉在崧厦镇创办崧陵济生医院,设西医内外科、花柳病科,1928年附设戒烟室。1926年10月,曹子章等人在小越镇创办福济医院,设中西医内、外科,1928年附设戒烟室,曾设分院于谢塘镇,1935年医院改名为徐守谦诊所。1928年6月,葛维生在丰惠镇创办维生医院,陆续开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花柳病科、预防接种等,并承担戒烟任务。同年8月,王文焕等在崧厦镇创办仁济医院,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花柳病科。1929年3月,经亨颐创办大间医院,地址在驿亭,1933年12月开张,陈绍贤首任院长。另外,尚有崧厦大公医院、德济医院,以及存济助产诊所(章镇)、徐维善诊所(丰惠)、保康诊所(章镇)、更生诊所(丰惠)、谷庭镛诊所(百官)、惠民诊所(崧厦)、志华诊所(章镇)、福民诊所(丰惠)、小越产科诊所、吴志成诊所(丰惠)、博和诊所(谢桥)、康民诊所(崧厦)、蒋文俊牙科诊所(丰惠)、陈士焕诊所(后陈)、春晖诊所(双堰)、刘克蔚诊所(白马湖)、大生产科诊所等。1935年12月在丰惠维生医院内附设上虞县立产科诊所。1941年1月,上虞县政府在丰惠镇两次拨款共5000元创办县卫生院。1946年2月,在县卫生院内附设了上虞县县立医院。1947年7月,百官、章镇设立卫生所。


  20世纪40年代初期,绍兴地区各县相继建立县卫生院。日本入侵绍兴期间,各县卫生院整编成卫生队于乡村流动行医。抗战胜利后,县卫生院、私人医院相继复业。1945年,省立绍兴医院成立,到1949年5月,绍兴地区有县以上西医医院7所,病床328张,西医技术人员124名。40年代初期,绍兴各县相继建立了卫生院,日本军入侵后,各县卫生院曾整编成卫生队流动乡村,规模较大的私人医院关门停诊。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卫生院、私人医院相继复业。1947年,全县中西医人员260多人,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一些主要集镇。


  7.金华地区


  1905年,美籍医师马铿哲在金华城区作新小学开设诊所,此为金华西医的开始。1908年美国伊文斯夫人来金华考察,回国后捐献资金设备,在金华城内建教会医院,是年破土,1919年建成,为纪念白克福,始名白克福纪念医院,后易名为福音医院,马铿哲为首任院长。金华城区还有金华国民医院、新民医院、民众医院、更生医院、大同医院、金华诊所、台湾义勇队医疗所、国民政府军政部第66后方医院。1942年1月金华县卫生院创办,院址在金华城区冯宅岭背,1949年12月改建为金华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42年金华还有苏北水上医疗所,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南军区第二野战医院。1946年1月浙江省立卫生所改为浙江省立金华医院,3月18日从杭州迁来金华。金华县在1930年于省立第七中学设专职校医和调养室,为该县中小学校校医室之始。


  汤溪县1927年7月成立通济医院,1928年7月县城中的文昌巷内建有廷俊医院,1935年易名为卫康医院。在汤溪镇东门1921年建有义门医院。1941年3月汤溪县卫生院成立。1939年1月台湾义勇队在汤溪城内设医疗所,1940年7月扩建为台湾医院。到1949年,金华县和汤溪县县级医院、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共达14个。


  兰溪县1922年4月激西西医诊所和德济西医诊所开业,随后兰溪医院建成。1931年7月,兰溪县政府设县诊疗所,1934年2月改县立医院。后来兰溪还设立了卫生院。武义县在1916年于柳城耶稣堂附设牛痘局,1927年设牛痘局。


  武义县还设有武义福音医院、三友医院、广济诊所。1939年10月建立武义县卫生院。


  宣平县在民国初上坦村潘璜贯通中西医内外科,医治疾病。1927年秋,陈异常创办宣平医院,1940年8月建立宣平县卫生院,还设有宣平民生医院。


  民国初年,西医西药开始在永康县基督教徒中传播。1912年5月该县成立了施医所。1928年春,应化民夫妇开设济生医院。1930年,胡蕴玉在上沿城开设济康产科医院。1932年,省陆军诊所在县城上大雅巷开诊。1937年底,浙江省医务处、省卫生院、省陆军第一辅助医院及陆军66医院、省立宁波仁济医院,先后迁往永康。1938年设立了方岩卫生所,第二年方岩门诊所开业。1938年,县抗日自卫后援委员会成立救护性质的临时医院,此为县内首家公办医疗机构。1940年1月,永康县政府卫生院成立。1942年,肖幼雄在山川坛小桥头开设幼雄诊所。接着,有石甫医院、童冠诊所、柯风元伤科诊所、朱汉洋诊所、惠尔康医院、望春医院等9家开设。在芝英、古山、两溪、唐先、清渭街、八字墙、前仓等地农村的有20家,每家院所医务人员2人左右。


  浦江县在1920年有沈鸿庭在县城大埂头开设以西医治病的西医局。1926年移到后街,改名浦阳医院。1929年,县救济院下设施医所。1930年后相继开设的有怀仁诊所和国荣诊所。1946年方子源牙科诊所和体健医院开设。除了这些私立院所外,公立卫生院所也相继成立,1939年10月,县政府募捐法币1000元,筹设防空救护队,兼办县卫生所,1940年1月把所改建为县卫生院。


  磐安县在1932年始有西医,1940年12月磐安县大盘设县卫生院。


  义乌县在1919年有金祖铭在稠城镇开设的义乌医院。1925年佛堂镇开办孙伯仁诊所,1928年稠城镇骆孜修开办义乌医院,1930年稠城镇黄馥梅开办产科,1939年佛堂镇周文穆开办佛慈医院,1940年稠城镇骆望潮开办定江医院,1941年义乌县卫生院建在县城南门外陈思敬祠堂。1945年佛堂镇盛友柏开办天行医院,张殿枢开办康乐医局,1946年佛堂镇马民焕夫妇开办福音医院,1948年稠城镇张一泉开办牙科诊所,姚嵩开办光明眼科诊所。


  东阳县在1918年有吴维倬在城内创办的首家西医院。1932年,韦和兰创新吾医院。1939年9月创办东阳县卫生院。


  8.衢州地区


  衢州在清末有基督教内地会和天主教堂先后设置的医室,1910年牧师陈天福在衢州城开设仁寿医室。1917年开设在衢城长竿街的汪洋医院,是首次出现的当地西医院。1933年衢县县立医院成立,开设西医内科、外科、妇儿科等,兼理县内防疫工作。1940年改称县卫生院,1949年2月在杜泽镇设立分院。1948年1月成立省立衢州医院,地址在讲舍街左公祠原址,设有内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1920年衢州还有在蛟池街的三衢医院。1934年1月军政部第10临时医院由汉口迁衢,驻忠烈庙前6号。1936年10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医署第10临时医院自贵阳迁衢,驻两门外龚家埠头。1937年,第22后方医院驻樟潭镇。1939年,军政部第10兵站医院迁衢,负责前线伤病员救治。1942年5月,在峡川乡姚家宗祠设立浙江省第五战区中心卫生院。1943年在小西门设台湾医院,1946年在西河沿设立保康医院。


  龙游县在20年代初传人西医。1923年郑宝开、杨茂荣、胡亚翠联合创办龙游医院,为县内有西医的开始,地址在大众路10号。1925年,周仁山在城区石板街水闸头创办仁山医院。1933年,余琰卿、朱淑英开办城关产科诊察所。1939年罗际盛在溪口镇开办双溪医院,同年华陶医院在湖镇开办。1939年,陈复云牙科诊所开办于城关清廉路45号。1940年3月,龙游县卫生院建立,地址在新安会馆,年门诊4621人次。1942年,王问全诊所设于湖镇。1944年在城关学前巷2号开办陈运龙诊所,湖镇又开设了李致中的惠康诊所。1945年,黄寿仁、祝智宗在溪口镇开办寿仁医院。1946年,劳振源、劳振宽开办健康医院于城区阜宁巷,王恺悌的爱民诊所开办在城区归仁路30号。1947年,赵梦华诊所设在城区归仁路9号。1948年,张荣锦开办龙北诊所于县北茶圩里,张汉铭开办民生诊所于城区。1949年5月,祝智宗开办龙南诊所于庙下镇。该年县办西医药人员有27人。


  江山县1924年始有西医。个体西医大多为挂牌的家庭诊所,少数开设私人医院,如1924年毛鹏仙开设的江山医院。1927年真焕章开设的博爱医院,1936年汪春瑞开设的江山病院,1940年刘惠民开设的康益医局,1942年潘琳开设的圣心医院。1941-1949年,本地和外地20多位西医师先后在城内开设西医诊所。1937年,驻扎在江山县的部队医疗机构有在城内丹桂坊的国民政府陆军第7临时后方医院。1938年第17战区后方医院第1组(分院)驻在西塘塍刘祠,第2组驻在新塘边。1940年,第66战区后方医院驻风林,第55战区后方医院驻新塘边。1940年上半年,国民政府陆军第3休养院驻城内。1941年上半年,第3战区卫生处驻清湖。1941年下半年,第19兵站医院驻淤头,第2年改住廿八都。1940年12月筹办江山县卫生院,1947年下半年江山公立医院动工兴建,后县立卫生院并人,并接收衢县汪村雨农医院部分器械。区镇乡村医疗机构有1941年清湖乡卫生所,1944年12月县卫生院在峡口筹建分院,后改称峡口镇卫生所。


  遂安县1923年创设遂安同爱医院。在狮城南大街。1937年又在狮城西大街聚笏堂民宅内创立惠东医院,1940年调整改为遂安县卫生院。1941年国民党军第18兵站医院曾由建德县迁到遂安狮城悦来茶厂。1941年遂安狮城南大街创办利民西医诊所。


  常山县在1924年有西医汪宝恩首开的广博医院。1937年陆军第22后方医院从衢州樟树潭迁来常山。1940年2月常山县卫生院初设槐荫巷。1943年10月设芳村、球川2所卫生院,1944年7月设招贤卫生院。


  开化县在1929年建立医疗所,1940年开化县卫生院建成,1946年1月开化县立医院建成,地址在城南月山之麓。


  9.舟山地区


  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浙江最早的西医院是1841年美国医师(洛克哈特)W.lockhart随美军到定海开设的医院。1898年旅沪邑人集资在城中济生公所内设长春医局。1904年,应澎德在南门开诊所。1915年定海县又设普陀医院。1922年刘鸿生、王启宇等旅沪绅商及地方商会集资建立公立定海医院。1926年西医师倪绥之在西大街开绥之诊所,1933年改成医院,设门诊内科、外科、产科及花柳科。定海县还设有福仁医院。1943年建立定海卫生院,始称时疫医院,院址在城关平政桥畔。到1949年,定海县城内有西医院3家,私人诊所8家,国民党海军医院1家。


  舟山县在1917年有刘德裕、陈永葆等捐资在沈家门宫墩处建立的存济医院,这是舟山第一所西医院。1943年舟山县卫生院成立。1917年,普陀县刘寄亭创办存济医院,院址在沈家门镇宫墩,中、西医士4人。1931年,张晓耕等捐资建西式2层门诊楼1幢,设病床10张。抗战后,镇大商人顾孙谋接办,扩建医疗用房10多间,设病床50张,医务人员达50人。1920年,鲍兴贤创建同善医院,院址在沈家门镇缪家塘,楼屋3间,医务人员5人,病床10张。1939年,改同善诊所。


  抗日战争时期,嵊泗县、岱山县、普陀均设有卫生院。1935年,岱山定岱盐场在东沙开设盐工福利会诊疗所,始有公立医疗机构。


  10.台州地区


  台州在1905年传教会开办医院,1919年台州恩泽医局停办。1921年教会推荐广济医院陈泽平、陈省几次来临海续办。1932年8月5日,陈氏购买恩泽医局产权,1940年11月改局为医院。1906年,韩永泉创建台州普济医院,由基督教中华内地会上海教区筹款,地址设在临海县城旧仓头。抗战时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和高医产院迁入临海县,享有盛誉。1941年,临海县双港区卫生分院建立,到1949年前临海县有两所公立医院和3所私人医院。


  三门县在1925年1月有干贞判开的西医诊所,2月倪钵范在花桥两头门开清范医院,1926年2月包愈在停旁包家开亭山医院,至1949年前3县有西医诊所13家。1936年仙居县建立了县立医院,至1949年该县共有西医诊所40家。


  黄岩县在1911年有龚航生开设的航生医院,为台州国人创办最早的西医院。1941年黄岩县路桥卫生分院建立。此后,乌岩区卫生分院建立。


  民国时期,玉环县盂阳医院、海门镇台州医院和博济医院等私立西医院相继开设。1931年玉环县立医院建立,是台州地区最早的县级医院。


  抗战时期,天台县、临海县、椒江县、三门县、温岭县、仙居县、黄岩县和玉环县均设有卫生院。


  11.丽水地区


  民国时期,丽水城区有康复、德彰、福民、梅邻等西医院。1933年,天主教会在城关镇大猷街办诊所,后称圣心医院。同时,省立处州中学设有医务室,有西医师和护士各1人。抗战时期,省战地救护总队辗转到丽水,在天后宫附设诊疗所。1938年省民政厅设松坑口卫生所及直属丽水卫生院。1939年,丽水卫生院设地区门诊部、松坑口住院部、碧湖卫生所和九龙卫生分所。1942年夏,丽水县卫生院成立于碧湖镇土地堂,1943年夏迁至城内万象山,在碧湖设卫生分院。1943年夏改第九区中心卫生院门诊部为省立第二传染病院。1945年9月,省第一辅助医院迁至丽水城内继光街,更名为省立第五医院,1946年1月更名省立处州医院,9月在碧湖镇设诊所。


  清末,缙云县李定留学日本学习西医。1929年,青田李文将西医传人缙云,他在五云镇开设新药业“西药局”(后改名为“德彰诊所”)。民国间有赵蟾、蒋瑶、张希载等学习西医颇有成就。丁志亮、陈希元以西医内科着名县内。1938年县城有私立德彰、福音医院,壶镇有壶溪医院。1939年创办县立诊所,医务人员3人,地处县城育婴堂。1941年省政府内迁永康方岩,省卫生处在缙云仙岩附设卫生所,有医务人员4人。1942年成立了县卫生院,院址五云镇中山公园,医务人员6人,院长丁志亮,下设壶镇、盘溪2个分院。民国三十年(1941),省卫生处在缙云风景区仙岩铺设立卫生所,内有医士、助产士、护士等4人。1941年丽水卫生院并入永康方岩省会卫生事务所,所属地区门诊部改为第九区中心卫生院门诊部。


  清宣统二年(1909)德盟会女教士贝安定自云和来景宁传播基督教,信徒陈星如带头入教,在城中桥底设立支堂。其子陈耀波遂被送往上海教会医院习医。民国三年(1914),陈耀波学成回县开设“洪源诊所”,这是景宁县最早的西药从业人员。其后,沙湾村亦有信徒自设西医诊所,行医售药。西药是外商倾销的商品之一,当初也是传播宗教的工具。1931年景宁县柳育起由德国牧师指导在沙湾村开日盛西医室。1940年景宁县设卫生院,设西医门诊。1942年省立第一医院迁往景宁县卫生院,开诊治病。


  1929年6月筹备,9月正式成立了青田县立医院,院址在鹤城镇后街孔庙,院长由卢士美担任。1940年1月,这一医院改名县卫生院。抗战时期,青田还设有省战时救护总队青田分诊所。


  1897年,耶稣教会开办博爱医院,西医传人松阳县。1922年,西医宋思暄在钟楼脚开设松阳医院。1930年,松阳县西医周锡光在中弄兰溪会馆开设锡光医院,设病床10张。1941年4月,松阳县卫生院在官塘路三元宫设立,内设办公室、诊疗室、西药房、挂号收费室。1943年,先后成立古市区、玉岩区、靖居区卫生分院。1942年4月,徐振民在大市路开设振民诊所。1943年4月,叶华发在桥亭街开设华兴诊所。1944年4月,竹溪乡卫生所成立,5月望松乡和洞阳乡卫生所成立,8月安民乡卫生所成立。县政府指定洞阳乡为卫生工作实验乡。1945年9月设县立医院,院址在西门外。


  1935年9月,遂昌县城设公立产科诊察所,有助产士1人,负责产科门诊和施种牛痘,1939年撤销。1940年2月15日,遂昌县卫生院成立,院址在县城孔庙明伦堂,有医师、护士、助产卫生员各1人。1942年8月,院舍被日军毁灭,迁往遂昌公园门诊,1944年元旦,院舍修复迁回,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手术室、药剂室、卫生教育室,有6张病床、11位医务人员。


  1907年,云和县基督教会萃英学堂设医务所,为云和县第一所西医医疗所,德国女教士满志贤兼医师,治病对象为教会信徒和学堂学生。民国初年至1935年间,基督教会先后保送云和县信徒子女4人去金华福音医院和上海宝隆医院学习西医,为云和县培养了第一批西医人员。1927年,在城内西街个体开业亚光医院,为县内首家西医医院,1938年,县政府工作队设简易医疗所。1938年11月,省民政厅医疗队调驻云和,1940年2月1日,改为县立卫生院,院址设在后溪文昌阁,有医务人员4人,设内、外科门诊。1942年,院址迁到抗战路林氏宗祠,增设住院部。1943年,设巡回医疗队,医务人员增至21人,加强妇产科工作。1945年12月,院址迁天妃宫,1947年迁至古官弄。1943年5月,云和县卫生院分别设小顺、赤石分院和梅源卫生所。1946年2月,成立云和县医院,地址在中正街285号。


  1929年,庆元县林松亭在后田街尾开设林泉诊所,抗战后在曹岭开设百龄门诊所。1938年,庆元县政府设县诊疗所,后改为卫生院。


  1894年,龙泉县西医西药由德籍基督教徒传人。1923年,王仁、郭路德夫妇从台州临海医院学习回县,在城镇三思桥开办“璐珈医院”。季步峰、蔡文蔚从上海、杭州学习西医回县办医,1939年,创办圣十字施诊所,处在镇西街天主堂内,1942年迁到中山路,有修女5人。1940年9月,龙泉县卫生院成立,处在镇东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首任院长为顾保罗,病床20张。1939年,省第一辅助医院分院设在县商会内,1942年5月迁安仁镇五显大帝庙。1941年1月,县卫生院、小梅区卫生分院筹立,职工3人。1943年3月,骆骏在县城东后街创办平民医院,设中、西、草药房。1942年9月,军政部第22兵站医院由闽北迁八都镇,另在瀑公松渠福海寺和夫人殿设分院,1946年撤离。1945年5月省立第三医院从瑞安大岙迁龙泉东街关帝庙,住院部设在中山公园,是年10月迁往绍兴。1937年,全县有私立西医院、诊所4家,从医8人,到1949年5月全县有西医28人。


  12.抗战时期浙江省西医医疗卫生机构


  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东战场前哨的浙江,沦陷地区逐年扩大,到胜利前为止,即非沦陷的区域,也遭日军历次窜扰及轰炸,损失重大。浙江省行政当局,虽在抗战困难环境中,仍力求发展,对于省办卫生事业及县卫生机构的建设,均尽了相当大的力量,但一经建设,即遭破坏,随折随举,屡兴屡废,其创痛更深。医药卫生事业所受损失可分为被迫停办及遭受破坏与损失两种情况。被迫停办的医疗单位主要有:省立传染病医院1所、市立医院1所、省办卫生所(设置于绍兴)1所、省办治血吸虫病工作队1队、县卫生院9所、地方公立及教会主办医院8所、私人医院及诊所76所、病床床位估计1500张。遭受破坏与损失的医疗单位主要有:省卫生试验所1所、省卫生材料厂1所、省立医院3所、省办卫生事务所2所、省办辅助医院1所、县卫生院60所、地方公立及教会主办医院37所、私人医院及诊所84所、病床床位估计3400张。日本侵略者对浙江西医医疗机构的破坏造成了浙江的经济损失,使病人难以就诊,疾病无法治疗,对民国时期的浙江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从上述资料可知,旧中国医疗机构的所有制、体制特征是以国立(包括省立、市立、县立以及国军后方医院)教会(包括基督教、佛教)举办、私人举办,筹资举办。筹资方式包括捐赠、募捐。有了董事长称号。政府对民办医院可以采取民办公助方式。现在提问?我们现在是否可以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方式?既然当年教会可以举办慈善性医疗机构,现在的民主党派、工会、妇联、红十字会为什么不可以筹资举办民营公益性医疗机构?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方式不就是公私合营吗?如果有忌讳,可以叫公私合伙,公私合作,公私合办嘛。


  根据地边区解放区的医院


  根据地边区解放区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人民军队到来之前,其医疗机构体制特征与国统区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人民军队为了救护伤病员,也为了对当地居民实行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举办了不少医疗机构,其最完备的模式就是解放军医院。直接隶属解放军后勤部,医务人员都是军人,经费由军队供给。属于部队供给制。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部队供给制模式就是改革开放前各地人民医院体制模式的萌芽。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797阅读

DRG/DIP付费下如何开展医疗盈亏数据分析?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04-25 10:41:12 文章来源:原创

777阅读

信息不畅通和人治管理成为大型集团管理的灾难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5 10:22:08 文章来源:首发

1561阅读

县域医共体绩效薪酬体系重塑

作者:徐毓才 时间:2024-04-24 17:35:24 文章来源:原创

1556阅读

民营医院降本增效之路:警惕“五大陷阱”,掌握“真攻略”精髓

作者:杨朋杰 时间:2024-04-24 11:05:33 文章来源:原创

1498阅读

每一位离职的员工都是企业的损失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4 10:55:38 文章来源:首发

2132阅读

管理落后成为限制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钊 时间:2024-04-23 17:25:55 文章来源:首发

简介
曾历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1,2,3届委员。现任卫生部全国干部岗位培训医院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经济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黑龙江省医院协会经济管理委员会主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医疗卫生绿皮书》主编,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