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4年06月14日 阅读:14114 来源: 杜乐勋原创

  2006-5 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Magazine Vol. 25, No: 1 2006.1


  政策研究


  2006 年1 月第1 期《中国卫生经济》第25 卷( 总第275 期)


  1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杜乐勋①


  摘要回顾了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 评价和讨论了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失误,


  分析和讨论了其主要原因并展望了改革的前景。认为现在评价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失误还为时过早。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卫生改革不成功市场失灵政府政策失误


  中图分类号: R- 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0743( 2006) 01- 0005- 05


  Review and Highlight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 e and Medicine System in Our City Reas /Du Lexun ∥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006, 25(1) : 05- 09


  Abstr act The reforms of medical care and medicine system in our city areas were reviewed.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reforms of medical care and medicine system in our city areas we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Major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n, some highlight of this reform were projected.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It is too early to


  evaluat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reforms of medical care and medicine system in our city areas in this moment.


  Key words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and medicine system, socialism market economics, health reform failures,


  market failures, government policy failures


  Author ’s addr ess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PRC


  ①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150080


  · 5 ·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Magazine Vol. 25, No: 1 2006. 1


  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杜乐勋


  我国2 次卫生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现代医药卫生体制。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


  指导我国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在党的十四大以来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的指


  导下, 1996 年11 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


  年1 月15 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1],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


  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的决定》[2] ( 以下简称《决定》) , 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的同时, 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于2000 年


  2 月16 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指导意见》[3](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开始进行城


  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指出, 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 促进


  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


  优良的医疗服务,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我们现在对我国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也从2000 年2 月16 日开


  始; 提前一点从1997 年1 月15 日开始; 再提前一点从


  1993 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不清楚“卫生改革基本不成


  功[6]的提法是指哪段时间而言, 如果是指5 年来的城镇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不成功, 我们认为, 从2000 年到今天才过了5


  个年头, 就来讨论改革成功不成功是否为时过早? 如果指


  1993 年以前的卫生改革不成功, 那么, 我们首先要问1993


  年以前的卫生改革的目的、目标是什么? 1985 年, 国家卫生


  部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精神和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


  策问题的报告》[4], 全面开展县及县以上城市卫生机构的改革。


  卫生工作改革的目的是: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改善服务态


  度,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防病治病和便民利民。


  手段是放宽政策, 简政放权, 多方集资, 开阔发展卫生事业


  的路子, 把卫生工作搞活。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精神检查


  上述改革目的、目标实现得怎么样? 执行结果怎么样? 可以


  评价。但是, 要实事求是, 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 用今天的


  政策和认识去苛求昨天。实际上, 我们的卫生学术界从事政


  策研究的许多同志, 往往没有考虑从1985 年开始进行的2 次


  城镇卫生改革的区别和联系。今天回顾我国城镇卫生改革,


  讨论的重点自然是本世纪的卫生改革, 而把上世纪的卫生改


  革作为背景, 认为它是本世纪城镇医药卫生改革的准备。


  2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准备


  首先, 从1985 年城市卫生机构的改革说起。在10 年动


  乱之后, 我国卫生机构损失很大, 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低落,


  使卫生服务的供给严重缺乏。医疗服务的价格低下, 医院赔


  本经营, 越办越穷, 靠吃国有资产的老本维持生存。群众就


  医的需求大大超过医疗服务的供给, 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


  十分尖锐。因此, 卫生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够使


  需要治疗疾病的群众解决“有医有药, 能防能治的问题。”


  所以, 改革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改变政府独家办医的局面, 多


  种形式办医, 国家、企业和个人一起上; 鼓励企业、部队的


  医疗机构对社会居民开放, 鼓励闲散的个体医务人员开业行


  医。在公立医院采取各种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包括发放


  奖金、按劳付酬和多劳多得, 努力克服医院职工吃大锅饭的


  现象。加强了医院经济管理, 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


  制,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医院“大锅饭”、不核算的现象。


  通过放宽政策, 下放权力, 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规章制


  度, 克服计划经济那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现象。总之, 在


  1988 年以前, 国家卫生部推行的城市卫生改革是成功的。


  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解决了病人看病难、住院难


  的问题, 达到了有医有药, 能防能治的目标。群众是满意


  的。


  但是, 在公立医院增收节支以后, 财政部门逐年减少了


  对医院的正常经费拨款, “不能给钱给政策”口号的提出鼓


  励医院不合理地去创收, 最终结果是增加了病人负担。


  其次是不按照医疗服务成本定价的问题。有的项目高定


  价, 有的项目低定价, 这是造成医院收费标准混乱, 使资源


  配置不合理的政策根源。为什么在通货膨胀的年代你不许医


  院调整收费价格, 到了物价疲软的时候你却让医院调整收费


  价格? 药品虚高定价是怎么产生的? 所以, 自20 世纪末开


  始的医疗收费价格上涨, 物价部门很难推脱责任。国家卫生


  部的责任首先是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认为包字


  当头“一包就灵”。1989 年治理整顿以后, 承包责任制的名


  称销声匿迹, 改头换面称为综合目标责任制。综合目标包括


  收入目标, 还是换汤不换药。总之, 上述3 个问题, 都和


  1985 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目标不搭界, 算不到城市卫生机


  构改革头上。1985 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还是成功的。


  但是, 1985 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有一个重大缺点, 就


  是缺乏系统性, 只研究供方不研究需方。当然, 1985 年的


  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 改革的重点是供方。但是, 供求双方


  是难兄难弟, 是一对难分难舍的伙伴。今天供给不足, 明天


  可能发生需求不足。1985 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把“供给”


  搞上去了, 供给可以创造需求, 医疗供给还能够诱导需求。


  于是需求出了问题, 公费医疗超支, 劳保医疗超支。特别是


  经济效益差的单位, 他们把人均医疗费发给职工个人, 没有


  病时把医疗费零花了; 有了病时医疗费又不够用。公费和劳


  保医疗处于瘫痪状态。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应该认


  真研究讨论。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指


  导意义


  1996 年全国卫生大会的文件明确规定: 卫生工作的奋


  斗目标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


  针, 不断深化卫生改革, 到2000 年, 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


  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


  系,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


  提高。到2010 年, 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 国民健康的主


  要指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


  均水平, 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卫生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 充分调动卫


  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


  率,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


  规律, 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


  制。


  卫生改革的任务是: 第一,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


  度。第二,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第三,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


  系。第四, 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规定的卫生工


  作的奋斗目标、卫生改革的目的和卫生改革的任务的大方向


  是否正确? 8 年来, 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是否贯彻执行了全


  国卫生工作会议所规定的方针政策? 是不是不成功?


  4 《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1996 年全国卫生大会确定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卫


  生改革的目的和卫生改革的任务。它作为指导方针, 需要有


  各项配套政策才能够贯彻执行。《指导意见》就是适应这种


  需要由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共同制定的, 经国务院总理办


  公会讨论通过, 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是贯


  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


  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推进卫生


  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文件。《指导意见》指出, 国


  务院决定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 进行城


  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卫生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 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让


  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 提高人民的健康


  水平。


  卫生改革的任务是: ( 1) 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2)


  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3)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


  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


  ( 4) 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 5) 改革预防保健体


  系。( 6) 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7) 实行医药分开


  核算、分别管理。( 8) 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 9) 调


  整医疗服务价格。( 10) 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 11)


  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整顿药品流通秩序。( 12) 加强药


  品执法监督管理。( 13) 调整药品价格。


  当时的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就如何学习贯彻《指导意


  见》谈了3 点看法。其中2 点看法对于我们了解《指导意


  见》出台的背景十分重要。


  4.1 一定要树立大局观念和群众观念


  首先是大局观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


  ·是基本国情。我们就是在这个基本国情下, 构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必须要符合这个基本


  国情,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


  平也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是我们卫生工作的大


  局观念。


  其次是群众观念。卫生系统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信念, 更加明确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卫生改革


  与发展是非成败的根本判别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首先应


  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而不是行业利益、甚至是


  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卫生机构的代言人, 更不是医院的“总院


  长”。当然, 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坚决地维护卫生机构和广大


  卫生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切切实实地把卫生人员的利益与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


  4.2 转变职能, 有进有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行政部门不可能再“包打


  天下”。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厘清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做政府应该做的事,


  不做那些政府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要有进有退, 从不应


  由政府办的领域退出, 进入必须由政府办、政府管的领域。


  当前, 我们卫生行政部门的一个紧迫任务, 就是要切实转变


  职能, 依法行政, 运用法律、方针政策和规划指导等手段,


  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主要职能是: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卫生事业特点的卫生


  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 综合执法, 严格依法履行卫生服务和


  产品的许可、准入、质量和行为监督、复议及应诉等权力与


  义务, 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制


  定和宏观调控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 管理和发布卫生服务信


  息; 监管卫生服务机构的国有资产。同时, 还要举办一部分


  作为政府行为的卫生事业, 特别是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


  卫生监督执法、重要的卫生科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


  建设和设备购置以及体现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的项


  目给予财政支持。


  现在的问题是, 从2000 年到今天5 年过去了。1985


  年的卫生改革, 1 年初见成效, 3 年大见成效, 2000 年的


  卫生改革至今已经5 年了, 是否步伐不快, 措施不力, 收


  效甚微?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的呼声越来越高。用人


  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卫生改革与发展是非成败的根本


  判别标准来衡量, 年轻博士们的判断不无道理, 值得我们


  深思。


  我们认为, 《指导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今天的问题在


  于, 《指导意见》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能不能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 我们的问题是:


  我国政府在贯彻执行《指导意见》上是否步伐不快, 措施不


  力?


  4.3 青岛会议


  2001 年夏天召开的青岛会议是在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


  清主持下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李岚清副总理在对1 年来卫


  生改革的成就做出充分肯定之后, 着重对卫生部门改革与政


  府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做出评价并指出: 应该看到, 我国的城


  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体制性、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


  期。目前, 各地改革的进展还不平衡, 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还不够协调同步, 减轻社会和群众的不合理医药费负担的力


  度还不够大, 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的步伐还比较缓慢, 人


  们的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


  革, 才能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解决。


  李岚清副总理还回答了卫生改革进展缓慢, 收效不大的


  根本原因。第一,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深层次的矛


  盾和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出来, 困难会更多, 难度会更大。这


  些困难和问题, 很多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积累造成的深层次


  矛盾。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才能从制度上、机制


  上加以解决。《指导意见》在具体操作上着力比较大, 在制


  度上、机制上没有重大突破。第二, 三项改革的过程就是实


  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在改革中, 我们必须时刻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在制定三项改革的方


  案、政策和措施时, 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


  发, 而不能从部门、行业和机构的自身利益出发。这样, 三


  项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改革就会向前迈出


  更大的步伐。


  我是赞成上述2 条意见的。归纳起来, 就是贯彻“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问题; 自身利益问题; 卫生部门的职能转


  变问题。从2000 年下发《指导意见》到今天已有5 年时间,


  但国务院八部委之间在如何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从制


  度上、机制上解决这些由于改革政策滞后长期积累造成的深


  层次矛盾, 什么时候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并尽快制定出台新政


  策是致关重要的。因为现在改革正处于试点阶段, 试点政策


  还没有出台, 群众还处于观望等待阶段。所以, 现在就去评


  价从2000 年启动的这项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是否为时过早?


  与此同时, 我也很关注一个问题, 卫生部门在什么时候才能


  够做好打这次硬仗的思想准备?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回顾5 年来的工作历程时指


  出,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


  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站


  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客观地审视我们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敢于纠正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把群众


  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 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 把群众


  利益作为第一利益;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坚定不移地


  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5 国家卫生部起草《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指


  导意见( 讨论稿) 》的宏观思路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的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 国家卫生部


  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城市


  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 》( 以下简称《试点


  指导意见》) 。《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


  宏观思路, 其特点是: 第一, 长期性。城市医疗体制改革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三五年内就建立一


  个完全符合要求的、理想的和各方面都满意的医疗服务体


  系, 而要伴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体制改革同步进行。要稳步


  实施, 先行试点, 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第二, 前瞻


  性。不仅考虑到眼前, 还要考虑到今后; 不仅针对当前的一


  些问题, 还要设想以后的发展远景。第三, 全面性。不仅涉


  及医疗卫生体系内部的改革, 还涉及到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


  等方面的改革。


  目前, 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了在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


  试点中必须要注意解决的5 个问题: 第一, 要坚持执政为


  民, 体现以人为本,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


  是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改革成


  败的根本标准。第二,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要求, 尊重医疗事业的内在规律。《试点指导意见》


  提出, 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这项改革不是单


  纯的“官退民进”, 也不是为改制而改制。要靠政府和市场


  “两条腿走路”。第三, 要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完善医疗


  机构分类管理, 关键是按照其社会服务功能, 明确医疗机构


  分类的标准, 确立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加强行业监管,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多层次的医


  疗服务。第四, 积极吸收社会资金, 发展城市医疗事业。多


  渠道筹资, 发展城市医疗事业, 首先要明确政府发展基本医


  疗服务的职责,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增加对基本医疗服务


  的投入, 支持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


  务职能。同时, 积极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发展医疗服务事


  业, 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 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第


  五, 要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 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


  竞争, 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医疗行业监管。


  这是高强部长在卫生部召开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规范


  有序地进行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改造的改革要求。规范有序


  地进行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改造, 其目的是壮大医疗卫生资


  源, 而不是为政府卸包袱。卫生部门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


  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 确定政府所属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


  量, 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防止和纠正单纯卖掉公立医


  疗机构的做法。公立医疗机构改制、改造必须有组织、有计


  划和按程序地进行, 保证公开、公平和公正, 防止国有资产


  流失,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置换出来的


  资金, 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用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不


  得挪作他用, 也不能冲抵正常财政经费拨款。


  在2005 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传达了国务院温家宝总


  理提出的关于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示


  精神,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 要开展


  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卫生工作三大任务之一。


  卫生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试点指导意见》, 并指


  导有关地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进行周密测算、设计和组


  织, 争取早日启动, 确保试点成功。


  6 深刻领会卫生部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6.1 高度肯定我国卫生事业的成就


  2005 年7 月1 日, 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


  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


  合主办形势报告会。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高强同志应


  邀到会并作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做贡献》[5]的专题报告。报告经过1 个月的修改完善, 在世


  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发表之后发表,


  时机选择十分恰当。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有利于进


  一步深入研究实施改革目标的具体措施。高强部长指出, 在


  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 我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


  了深刻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


  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


  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 用“以人为本”


  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 认真进行反思, 就


  会发现,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


  还相当突出, 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


  2003 年的非典疫情, 使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卫生事业发展


  存在的差距。


  那么, 怎么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


  作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我认为,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是我国一个国家级政策研究


  机构应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撰写的研究报告。它在很大程度


  上转达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许多专家对我国卫生改


  革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国际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政府应


  该表示热烈欢迎, 以体现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尊重。研究报告


  反映的事实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解决。对问题


  发生的原因和绩效的评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完全可以


  讨论、发表不同意见。我国政府当然也有自己的评价和原因


  分析。我本人作为一个中国学者, 对国际社会专家们的意见


  和建议, 早就熟悉了解, 他们的正确意见我们在研究中已经


  有所反映, 他们对我国国情不熟悉而发表的意见和建议, 也


  有其参考价值。


  高强部长说: 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


  向, 公益性质淡化。我认为, 这个判断比较准确合理。要保


  护群众改革的积极性, 不要任意乱扣“市场化”的帽子。所


  谓“市场化”主要发生在公立医疗机构, 而且主要发生在运


  行机制上。而且其程度有限, 有市场化的倾向而不是已经


  “市场化”了。公立医院在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规范有序


  地有偿转让不是私有化和市场化。高强部长指出, 多渠道办


  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比较困


  难。我们领会这是否可以认为, 我们应该克服困难, 使更多


  的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


  生领域有利于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 有利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决不是什么私有化、市场化和民营化。高强部长还指


  出, 近年来, 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


  从整体上看, 成效不够明显, 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


  要是: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公益性质淡化; 社会资


  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 发展不快; 医疗服务监管薄弱,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


  很突出。


  温家宝总理最近批示: 要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


  贵”的问题作为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


  务。这为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强部长认为,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医疗服务体制大体分


  为2 类: 一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型, 居民医疗服务基本


  由政府包下来。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 居民医疗


  服务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解决, 政府对儿童和老人给予适


  当补助。高强部长明确表态, 这2 种类型都不适合我国国


  情。欧洲的高福利型, 我国政府承受不起; 美国的社会保险


  型, 我国居民缴不起高额费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必


  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认为, 这是我国政府对世界卫


  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课题报告建议的回


  答。


  高强部长指出, 目前, 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90%以上


  为公立医疗机构, 如此庞大的公立医院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和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由于财政投入很少, 使相


  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仅保留“公立”的外壳, 内部运行机制


  却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这是图虚名而不求实效。


  6.2 我国公立医院改制、改造方向的设计思路


  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卫生规


  划,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确定保


  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使其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 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 吸收社会资金,


  改制、改造成为社会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对保留的


  公立医疗机构, 一是数量、规模要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


  卫生服务的需求, 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


  体现公益性质, 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


  标准和收入规模, 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并给


  予保障, 实行“核定收支, 收支挂钩, 超收上缴, 差额补


  助”的经济机制。


  希望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 以保障群众基本医


  疗为主体、适应群众不同需求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采取的


  办法是: 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 使新的卫生改


  革《试点指导意见》尽快出台,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要


  因为文件迟迟不能出台而使改革还是“不能成功”。为此,


  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政


  策分析和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7


  2 国务院. 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8


  3 国务院. 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000


  4 卫生部. 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1985


  5 高强.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http//www.moh.gov.cn. 2005- 07- 01


  6 葛延风, 石光, 雷海潮, 等.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


  与建议. 中国发展评论( 增刊) , 2005


  7 杜乐勋. 探索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成功和失误. 中国医院院


  长, 2005( 15) : 36


  [收稿日期2005- 11- 08] ( 责任编辑崔洪波)


  · 9 ·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562阅读

霸道级健康险:从个人医疗总费用,到家庭疾病总负担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23 17:25:31 文章来源:原创

798阅读

手术后并发症未及时处理导致患者死亡案例3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10-23 16:40:00 文章来源:原创

752阅读

医保待遇、骗保向专业药房倾斜,药店做得怎么样?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10-23 16:38:58 文章来源:原创

819阅读

最新医美广告合规指引出台,60+款超声“炮”S涉嫌疾病治疗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4-10-23 10:31:36 文章来源:原创

763阅读

你知道DRG/DIP付费下哪些可以除外?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4-10-23 10:17:55 文章来源:转载

1119阅读

医疗健康服务也进入存量时代?

作者:刘牧樵 时间:2024-10-22 17:30:43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曾历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1,2,3届委员。现任卫生部全国干部岗位培训医院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经济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黑龙江省医院协会经济管理委员会主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医疗卫生绿皮书》主编,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